关注左为已有一段时间。
他的履历、从研(2019级启明星、同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科技创业经历以及对此的游刃有余让人无法忽略。
而在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而引发的抗疫战中,为了通用型肺脏干细胞治疗技术能尽快进入临床,左为及其研发团队从春节前至今一直在实验室里紧锣密鼓拼搏,希望为抗击疫情提供支持。
央视等媒体对此做了报道,这样的人选当然也是“今日启明星”希望报道的对象。
特殊时期加上使命在肩的左为得知是启明星采访后很是支持,按笔者要求给了所需要的素材。
从而使本次纯粹线上进行的启明星专访有可能完成。
喜欢漫步嘉陵江的不羁少年1984年,左为出生在重庆市江北区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传统国有企业的技术工程师,母亲则是从事医疗行业的一名资深护师。
与这个年代不少家庭一样,左为的父母既对孩子充满期待,但也比较懂得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重庆人性格中那种火辣外向、豪爽耿直的心性也肯定对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有影响。
左为的家离嘉陵江不远,孩提时的他就喜欢上了家门口的这条川流不息的江河,一开始是跟着家里大人沿江散步,慢慢长大后喜欢独自一人沿江漫走。
嘉陵江的深峡野渡、白云院落以及不知名的芳草野花都在左为的青少年时代留下了记忆和性格的烙印。
他日后慢慢养成的不羁成规、无拘无束的性格以及想象力,他对大自然奥秘探求的喜好乃至最终选择科学为业,或许都可以从伴其成长的嘉陵江找到些许联系。
初中时代的他,一方面是经常考第一名的优等生,一方面又是经常因为不守课堂规矩而被老师批评责罚的“坏学生”。
升入重庆南开中学高中部后,这个不守规矩的男孩开始有所收敛,并开始对生物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放学之后,同学们经常可以在地下一层的生物实验室里看到他摆弄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身影。
在这个特别的“地下车库”里,左为和几个小伙伴们要么在饶有兴趣地对昆虫和青蛙进行着解剖观察,要么就是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撕开花瓣,把花蕊整齐地排列起来,用于辨认植物种类。
在高二那年的全国高中生生物竞赛中,经过理论和实验两轮角逐,左为最终获得重庆赛区一等奖的成绩。
但高中时左为其实对数学物理更感兴趣,参加生物比赛有点是像是“玩票”。
但无论如何自此他和生物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事实。
也因为这段不解之缘,左为在一年后的高考第一志愿一栏果断填写了生物,并以远超分数线的成绩如愿被四川大学录取。
挑战杯初露创业潜质四川大学本科求学期间,左为的学习成绩大都居于专业的榜首。
但他绝不是一般人们以为的那种埋首课业,不闻窗外事的“学霸”,而是将差不多一半精力投入到各种课余社会活动中,也因此发展出了专业以外兴趣广泛的那种升级版“学霸”:左为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星地文学社社长,在校级文学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
后来又成为四川大学日语协会的创始会长,其创办的日语协会运行至今仍广受好评。
由于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左为还是四川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获得者。
2005年,大三学生左为初次显露出其在科技创业领域的潜质。
他毛遂自荐地与时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张义正教授联系,希望将张教授研发的生物皮革脱毛酶技术引入商业开发。
他和工商管理学院的同学一起做了详尽的商业调研,写出了一份完整的行业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
后来四川省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他们的这份计划书作为参赛作品获得银奖。
尽管奖金有限,但是经过了整个商业策划、论证实施过程,让左为收获了科技创业新手上路的不错感觉。
次年本科毕业,左为和他的大学同学张婷均以各自所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两人后来在清华结为夫妻。
在清华大学,左为师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陈晔光院士。
陈晔光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让他获益良多。
2011年,左为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诺奖得主乔治•帕拉德(George Palade)博士及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玛丽莲•法夸尔(Marilyn Farquhar )夫妇联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左为逐渐意识到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太过于偏向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对于解决人类健康医学问题鲜有直接贡献。
2012年,左为经再三权衡,请辞离开了当时所在的美国诺奖得主实验室,改为前往新加坡发展,夫妇二人双双加入干细胞专家弗兰克•麦基翁(Frank McKeon)的实验室,真正开始了肺脏干细胞的研究。
这一步是左为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
麦基翁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很有性格的大专家。
他出身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世家却选择了生物医学研究之路。
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和全球干细胞领域奠基人霍华德•格林(Howard Green)院士一起工作。
后从哈佛跳槽加入了新加坡科技局基因组研究院。
在左为眼里,导师麦基翁就是科学界的“蝙蝠侠”,是兼具能力与个性的顶尖科学家。
而用麦基翁的话来讲,左为则是未来科学界的“摇滚乐手”。
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开始了利用干细胞再生器官这一终极科学挑战。
30岁刊文《自然》,人体器官再生迎来曙光左为盯上了肺脏再生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每年全世界有上亿的患者饱受肺脏损伤疾病的折磨,如果能实现肺脏组织的再生,那么将会给这些患者带来巨大的帮助,乃至挽救他们的生命。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左为和其他研究人员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实验小鼠的肺部分离出干细胞,并植入另一只小鼠体内,生长出了新的肺。
这一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于 2015年1月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并被多家医学杂志及新闻媒体转载和报道。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等杂志都发表了社论,大胆预测这一技术今后可能可以被用于临床上再生肺组织。
同期的《自然》杂志还以“背靠背”的方式发表了另一篇结论几乎一模一样的论文,对左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佐证。
这一成果发布瞬间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期待多年的人体内脏器官再生终于初现了一线曙光。
第一时间关注这一成果的就有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同济大学的一批同行。
同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发出邀请,左为踏上了新加坡飞往上海的航班。
左为也因此成为彼时同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由于无教学经历,一开始左为是以研究员身份入职,一年后给以正教授头衔)。
矢志于干细胞研究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回到本文被访星友学术和创新创业最核心的部分:干细胞及再生医学。
2007年,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宣布其实验室生成了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2012年山中伸弥因此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那时科学上已经清晰并在实验室里证实,人类部分组织器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例如皮肤、血液和肝脏等。
由于干细胞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从而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下增殖。
干细胞研究的突破使得再生医学成为可能。
再生医学是应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重建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理论和技术的新型学科。
与传统医学着眼于消灭病原体和控制症状所不同的是,再生医学更多地着眼于恢复机体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差不多在8~10年前,全世界生物医学界、风投资本都对干细胞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资金。
然而时至今日真正将干细胞技术运用到临床医疗上的项目却不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