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洗牌,一些房企黯然离场,但也有一些房企迎难而上。
但不论行业方向如何调整,房地产行业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以及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景,这一基本功能没有发生改变。
有功能就有价值,有价值就必然有市场。
那么,哪些房企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动能不断前行?让我们从已经披露的房企中报业绩中一窥端倪。
业绩普降,但“马太效应”凸显以港股的房地产开发相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例,可以观察到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根据东财Choice统计显示,51家内房股中,平均期内溢利约为-9.00亿元,亏损企业占比高达64.71%,平均溢利跌幅更是达到了101.97%。
这一趋势不仅局限于港股中的内房股,也是国内房地产市场普遍面临的现状,上半年数据显示,地产开发行业整体盈利下降,亏损企业占比超6成,盈利修复之路漫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即部分头部房企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以港股市值前5的房企为例,包括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恒基地产、长实集团和龙湖集团,这些企业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期内溢利为85.02亿元,期内溢利平均跌幅仅为24.07%,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华润置地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综合营业额791.3亿元,同比增长8.4%,尽管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下降25.4%至102.5亿元,但核心净利润仍保持在107.4亿元,仅下降4.7%。
同样,龙湖集团作为港股的地产股中市值前5的企业,尽管期内溢利也受到行业整体下行趋势的影响,录得69.75亿元,但管理层指出,利润因房地产开发业务因结算收入和毛利率下降而承受压力,而非开发业务的利润贡献比例上升,则展现出实现了利润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
确保活下来:多措并举打造“财务安全垫”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整体面临“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压力,上述几家港股市值排名前列的房地产企业却为何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呢?原来,这些房企有自己独特的三大“法宝”。
首先,这些企业多措并举确保打造“财务安全垫”。
自2021年政策推出以来,“三道红线”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生命线”,能够保持三道红线全亮绿灯的房企方有可能持续健康地“活下去”。
在“三道红线”的约束下,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在健身强体之前的“减重”:主动进行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寻找资金活水,降低融资成本。
一方面,房企积极偿还债务,甚至争取做到提前。
例如万科集团在今年6月如期偿还一笔规模为6.0亿美元、票面利率的4.20%中期票据后,年内已无到期的美元债,龙湖集团在2024年内提前兑付了46.1亿元的商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及26.5亿元的同类计划,而且归还了107亿境内公开债,年内剩余到期境内公开债仅10 亿人民币。
此外,至2026年底,龙湖无境外公开债券到期,而供应链ABS、商票等龙湖均已清零。
另一方面,房企积极寻找资金活水。
有的企业是通过银企联动,例如今年5月,万科集团与招商银行等头部金融机构签订协议,获得200亿银团贷款;有的企业则是利用了融资新政。
例如龙湖集团今年上半年经营性物业贷款净增219亿元,其中存量项目增额达140亿元。
经营性物业贷款融资力度的加大,不仅让房企获得更优的成本,进一步拉长平均合同借贷年期,还能够让企业提前兑付获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