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绿发会,订阅绿色未来“今年五一以来,几乎每天有超过2000多人在滩涂上采挖,长此以往对滩涂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5月12日,当绿会从天津环保志愿者举报的内容里得知此事时,非常震惊。
志愿者所称的滩涂,是位于天津滨海高速东侧的一块名叫八卦滩的滩涂,这片滩涂及其周边地区由于近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遗鸥前来越冬,因此早在2016年6月,中国绿发会就在八卦滩一带成立了“中华遗鸥保护地·天津”,对这一遗鸥的重要栖息地进行保护。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被纳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的濒危物种,这一带的滩涂湿地对遗鸥来说至关重要。
每年10月,前来这里越冬的遗鸥数量达到11600多只,占到全球遗鸥总数的90%以上。
直到次年4月,大多数的遗鸥在这片滩涂过冬,5月前后才再陆续北迁至我国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繁育后代。
为保护中华遗鸥保护地,绿会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出工作人员,跟当地环保志愿者一起前往八卦滩对群众进行宣传干预,还向国家林草部门、国家农业局、天津市委市政府、天津市公安部门、《天津日报》等机构紧急发函,要求协同保护遗鸥保护地。
对此,有人通过视频媒体发言,认为“赶海采蛤并不为过,上一辈的渔民从未认为这有什么不妥”。
这种错误言论引起不少人围观。
然而我们要说:现在的生态环境,早已不是上一辈或好几辈人时的生态环境了,境过时移,今天对遗鸥保护地的保护是勿庸置疑的。
而能否处理好人与鸟的关系,未来将无疑是考验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滨海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尺。
是的,必须要为遗鸥留下这块滩涂遗鸥作为一种中型水禽,其为人类认识得名甚迟。
上世纪30年代初,瑞典自然博物馆馆长、动物学家隆伯格第一次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得到了遗鸥标本,但他当时以为,它只是地中海鸥的一个东方地理种群,于是为之取名遗鸥,即遗落之鸥。
30多年后,遗鸥才被全球科学家公认为是一个独立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