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它是湖北建筑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它也是荆楚千年文化历史的缩影,融汇了自三国以来数个朝代的文化内涵。
作为武汉市的地标式建筑,黄鹤楼建在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
但最初三国时期始建的这座黄鹤楼,原址并不在此,千百年历史更迭,风云变幻,黄鹤楼也早已换了新颜。
今天,跟着“楚小游”穿越千年时光,去看一看黄鹤楼的古今岁月。
黄鹤楼的历史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初建之时,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后来三国归于一统,黄鹤楼失去了军事价值的同时,城市因为稳定而获得了发展,彼时,交通往来,商旅云集,黄鹤楼也逐步演变成了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光之地。
在历史上,黄鹤楼曾经以道教名山圣地的身份声名远播,相传吕洞宾曾在此传道、修行、教化。
《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
故留成仙圣迹。
”“黄鹤”之名的由来传说关于黄鹤楼以“黄鹤”为名的传说,现有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
一说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后人念“鹄”为“鹤”,长此以往,口口相传,遂传成事实。
第二种说法则是带点神秘色彩的“仙人黄鹤”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
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就是关于黄鹤楼得名的故事: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赠酒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 10 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便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千古传诵如果说神秘的故事传说引起了世人对黄鹤楼的好奇、向往,那么崔颢留下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一千古名句,则真正让黄鹤楼在旅人心中有了姓名。
翻开古诗词,除了崔颢,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不吝才情,为黄鹤楼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楼上听笛声,念故都家园,叹胸中抱负无可尽展。
岳飞曾登黄鹤楼,有感而发,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
王维《送康太守》也曾写道:“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字里行间,尽是离愁情绪。
或许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座包容万象的楼,人世间的聚散离合、喜怒哀愁,它全都装得下,听得见。
独具匠心的建筑,高楼上的城市风景登上蛇山,走进黄鹤楼,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是浸润着满满的风沙烟尘之气。
这座楼,历经千年,饱经风霜,从唐以前的 2 层木制高楼、宋以后的 3 层高楼、清朝木质结构高楼,一直到上世纪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建筑,它所经历的沧桑,和它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意义,都凝刻在城市的历史底蕴之中。
今天的黄鹤楼,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飞檐琉瓦,巍然壮美,设计独具匠心。
楼高 5 层,总高度 51.4米,建筑面积 3219 平方米,内部由 72 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 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 10 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个大字。
黄鹤楼每层布置各不相同。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
四周存放各个朝代关于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影印本,以及各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在二楼的大厅正面,刻有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对黄鹤楼的荣辱兴衰进行记载,两侧楼记分别是“孙权筑城”和“周瑜设宴”的壁画。
三楼大厅的壁画则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站到黄鹤楼的高处,“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浩渺,烟波阵阵,长江大桥之上川流不息,续写着城市的繁荣昌盛,极目远眺,武汉三镇的绮丽风光尽收眼底。
昨日种种,都已化作烟尘消散,黄鹤楼在历史的烟云中见证着一个个传世故事的发生,记录着一座城市与一座古楼的绝代风华,世间只此一座黄鹤楼,她的美惊艳到你了吗?编辑/楚小游审核/郭为军图/马蜂窝@leo_lwy、@tyler韬、@不冷静小姐奇遇记等多位用户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