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神奇的毛毯1919年的五四风暴来得有点猛,不仅冲击了很多年轻人的思想,而且,让朱德这位“老同志”也震撼不已。
此时的朱德,已经33岁了,而且是官居旅长,还是泸州的城防司令。
这个年龄,应该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但是,一颗“爱国的心”,让朱德无法置身革命之外。
他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了爱国商人和学生,他希望中国能够迎来新生。
就在1919年的下半年,朱德和他的“幕僚”兼朋友孙炳文,开始了新道路的探索,开始研究《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传播新思潮的刊物。
这一研究,他们的思想开始大幅度的改变,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因为共同的追求,注定,朱德会和周恩来等人风云际会.....1、周恩来成了朱德的入党介绍人1920年五月,战火在四川大地点燃,而滇军的唐继尧和四川督军熊克武开始了混战。
朱德作为滇军的将领,被迫卷入“帮派之争”。
对于这种军阀混战,朱德说不出的讨厌,但形势如此,却又无力改变。
滇军失利,唐继尧这个滇军的头领,要负主要责任。
撤出了四川,到了云南的朱德等滇军骨干,计划秘密推翻唐继尧。
理由无它,实在受不了唐继尧这个穷兵黩武、一意孤行、胡乱指挥、不顾民生的将军。
结果,一切还比较顺利,唐继尧被迫逃到了香港。
就此,云南有了新的话事人,那就是顾品珍。
唐继尧走了,顾品珍来了,按理来说,朱德应该是大有发展的。
但是,对共产主义有着无限向往的朱德,却提出了辞职,他要约老铁孙炳文去欧洲读书。
一句话,世界大得很,他想去走走!一个中年人做出“冒进”的选择,总会有旁边的N个中年人来进行劝阻,理由无非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稳定为主”等等。
朱德还真被劝住了,先是做了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后来做了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警察厅厅长。
那一年是1922年。
但是,不久后,唐继尧这个“胡汉三”又回来了,而朱德等人只好被迫出走。
这一次,朱德坚定了要去欧洲,走之前,他想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百年前的时代,入党的门槛是不低的,不仅要有主观的强烈愿望,还要有实践的诸多行动,最重要的是要有靠谱的入党介绍人,否则免谈。
那时候,共产党员数量稀少,朱德他们连共产党的大门都找不到。
找不到门,但是可以找到人。
就找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这是个大人物。
那一年的8月,天气正燥,上海闸北的一所房子里,朱德和孙炳文见到了陈独秀。
这是绝对的偶像,朱德两人还有点激动。
一阵寒暄后,朱德两人提出要入党。
陈独秀有点意外,之前,还没有这么大的军队官员来要求入党。
很快,陈独秀委婉地拒绝了。
就是这一次 的会面,“陈独秀的冷淡和婉拒”,让朱德的热情短时间内受到了打击。
人们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窗,就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此话不假。
虽然没有入成党,但朱德和孙炳文的留学计划没有变。
这一次的留学,彻底让朱德的命运改变。
当年的9月,朱德两人去了法国。
而在法国,朱德碰到了一生为知己的周恩来。
这个英俊瘦削的青年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一番交谈后,两人竟然相见恨晚。
几天后,周恩来和张申府成了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不过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朱德的对外身份,当时仍然是国民党员。
2、那一条珍贵的毛毯,朱德送给了周恩来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余人,在董振堂等人的带领下起义了,然后参加了红军,这就是著名的江西宁都起义。
为了庆祝宁都起义,董振堂将一块毛毯送给了朱德。
那时的物资缺乏,红军也是穷军队,毛毯何其珍贵!而这条毛毯,跟随着朱德见证了很多的关键时刻,反围剿的战争,朱德没有丢掉;二万五千里长征,朱德依然带着;在延安,朱德继续带着。
一句话,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多么艰苦,舍弃了很多的物件,都舍不得这条毛毯。
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周恩来为了协调各种事宜,常常顶风冒雪,奔波在延安和西安之间。
出于关心,朱德送给老友这一条毛毯,他视之为“宝物”的毛毯。
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作为西路军的一员,和马步芳的人马,激战于甘肃高台县城,因为双方实力悬殊,董振堂战至最后一人,于1月20日牺牲。
董振堂的死,让那条毛毯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周恩来也舍不得放弃了,那个物件成了革命的见证,成了大家的“老朋友”。
1937年的5月份,从延安到西安的途中,周恩来等人遭遇“意外”,遇到了国民党的一伙“匪徒”。
这应该是个有预谋的行动,目的很明显,就是“周恩来这个重要的人物”。
周恩来放下行囊,指挥大家奋勇作战,脱险到了红军的驻地三十里铺。
同时,我红军的救援部队赶来了,敌人仓惶逃走,临走之际,用马刀在周恩来的行李上乱砍一气,那条毛毯“受伤”不小,刀痕累累。
行李失而复得,毛毯“受伤严重”,是留着,还是该舍弃?周恩来把破损的毛毯带了回去,经过一针一线地缝补后,再次开始使用。
这条毛毯多么像一个战士,意志坚韧顽强,伤痕成了勋章。
3、周恩来把毛毯又送给了朱德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成了八路军的总指挥。
作为总指挥,自然是要上抗日前线的,临走之际,周恩来把毛毯又回送给了朱德。
多么神奇的毛毯!先后陪伴了董振堂、朱德、周恩来三位,这样的“经历”,是当时所有毛毯中的独一份,可谓“前无古毯,后无来者”。
就是这么一条毛毯,跟着朱德总司令,翻山越岭,“参与”各种抗日战役。
在太行山,毛毯铺在百姓的火炕上,和朱德一起感受着火炕带来的一波波的热浪。
很不幸,有一次,可能火炕太热了,“这条神奇的毛毯”不知怎么地,被拷出来一个大洞。
这让朱德心痛不已,他让人缝缝补补。
这以后,在火炕上,毯子下面的干麦草就厚了不少。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朱德一直没有放弃这条毛毯。
那么,后来,这条毛毯怎么样了呢?解放后,这条毛毯作为革命的“见证物”,陈列在了博物馆里,供人参观,人们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似的,细细观看,赞叹不已!赞叹最多的,是对毛毯折射出的朱德和周恩来的友谊。
是啊,一辈子的合作,双方有着无比的信任,更有着一次次的互相关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朱德和周恩来就是一对最为重要的知己,一起经历了各种风浪,一起经历了各种坎坷,一起实现了伟大的事业.....最美的人生不过如此!一条珍贵的毛毯,历经18年,串联起了三位伟大的革命者,见证了中国如何走向的解放!这条毛毯,可以记一"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