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一份A餐要太阳蛋,冻柠茶走冰少甜。
另外一份C餐走青,加一个靓仔,唔该。
”每个广东细路仔的童年里,绝对少不了TVB的身影,剧情里万年不变的背景板,必定是那间紧凑又热闹的茶餐厅。
桌上分了A、B、C餐的餐牌、食客们夹杂的粤语,还有那永远放着TVB的电视机,这些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成为了茶餐厅不可替代的特色。
情侣拍拖在这,师奶倾计家事在这,夜班的士司机宵夜也是在这。
可以说,粤港一半的味道和故事,都藏在茶餐厅里。
正宗的茶餐厅,绝不会是一个舒适的场所。
熙熙攘攘前来就餐的食客,狭隘局促的座位,奇快的点餐速度,说话靠吼的伙计以及天书般的水单...虽然服务差强人意,却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
去多几次,混个熟脸之后,当你踏进门的时候,一句“例牌”,老板便能完好地复述你平常爱点的餐,连你每次吃什么都能记得一清二楚。
他们除了见证着你的成长经历,也是除了家人之外最懂你胃口的人。
对于不少粤港人来说,茶餐厅是家以外的栖息地。
这个容纳百态的大饭堂,是近一个世纪里港粤市井文化、市井味道的代名词。
想吃好茶餐厅,还得先从香港说起。
茶餐厅这个名字,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古早,它源于深受外国人喜爱的西餐厅,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晶。
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香港上下层阶级分明,只有两种类型的餐厅。
一种是由西方人开设的西餐厅,一般只开放给洋人和上流社会,高昂的收费让无数平民望而却步;另一种则是由当地人开设的大排档,沿街而坐,提供各种小食,如鸡蛋仔、碗仔翅、咖哩鱼蛋等等。
后来,在西方饮食风气的影响下,大排档被搬进了商铺中。
介乎高级西餐厅和平民大排档之间,结合二者所长,在最小的地方划开最多座位,加上头顶的吊扇。
这便是茶餐厅的前身——冰室。
随后,香港人在冰室提供一些价格实惠的仿西式食物:奶茶、咖啡、西多士、煎蛋香肠等等,大受市民欢迎。
但碍于仅持有“小食食肆”牌照,所以并不能制作和售卖主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政府开始取缔大排档,加上工商业起飞,生活节奏快了起来,冰室“独沽几味”已不合时宜。
1946年,一种沿用冰室格局,同时供应中式粉面饭,和奶茶咖啡的新一代平民食肆——茶餐厅,顺势而生。
它便是香港人公认最早的茶餐厅——中环兰香阁茶餐厅。
自此,那些不卖主食,只售卖西点饮品的冰室,在粤港两地逐渐绝迹。
▲ 兰香阁茶餐厅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内地发展的香港人,也将茶餐厅这个“新鲜事物”带到了广东,在当地掀起了一众风潮。
比之于香港,在“得闲饮茶”观念深根人心的广东,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对于他们来说,解决三餐刚需是基本,但在茶餐厅里喝茶聚会社交,是热衷悠闲的广东人作出的另一种革新。
在“万物皆可早茶化”的广东,茶餐厅也是逐渐本土化。
原本逼仄的卡座被舒适的圆桌和包厢取代,本来狭窄的通道变得敞亮,头顶上的风扇也变成了高端大气的吊灯,在菜品上也新增了广式点心、小炒品类等。
然而不变的是,一贯经典的茶餐文化,还有特色的港风元素却依然得以延续。
除了有着热闹的一面,茶餐厅其实也承担起了“照顾”都市追梦人的责任。
在这座快节奏城市打拼,总避免不了独自加班吃饭,每当这时候,茶餐厅就成为了不少打工人的首选“都市避风港”。
就像老一辈粤港人生活里不能缺少“一盅两件”一样,年轻人们也无法割舍对茶餐厅的喜爱。
上菜快、品类多,点上一份个人专属的碟头饭,在饭后来上一杯冻柠茶,前后不到半小时,就能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浪漫。
“碟头饭”,类似于北方的盖浇饭,藏身于各种茶餐厅、快餐店、大排档中,它即点即有,光速上菜。
像大众熟知的咖喱鸡饭、黑椒猪扒饭、黑椒猪扒饭等,都属于碟头饭的一种。
至于菠萝油、碗仔翅、猪扒包、西多士等特色下午茶餐食,更是在TVB的加持下更是火出圈,成为无数人心心念念的“茶餐厅美味”。
除此之外,作为主食的面条,也是菜单中不可或缺的C位。
在追求效率的茶餐厅里,“快速”才是王道,用午餐肉、煎蛋、鱼蛋快速制作而成的餐蛋面,是不少工薪族解决午餐的首选。
要想吃到正宗地道的茶餐厅美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外省人去到一些开得比较久的老牌茶餐厅,点餐就如同一场密码破译。
作为香港速度和香港风俗的缩影,在茶餐厅,万事讲求快,伙计们都善于记餐简写,久而久之,自成一套“点餐暗语”。
据说,一句“沙爹牛面转出前一丁,方包走油飞边,火腿炒双蛋,反蛋,茶走”,就包含了四种专业术语。
其实,逐字拆解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难以理解。
“转”即为转换、转变的意思;“走”和“飞”都意为不要xx;“反”则是两面煎的意思。
大意为:把沙爹牛肉面的面换成出前一丁,吐司不要黄油和四边,火腿煎双蛋,奶茶不要砂糖和淡奶,加炼奶。
在茶餐厅深不可测的点单江湖里,这还都只是些基础知识。
还有一些大众比较耳熟能详的暗语:“靓仔=白饭”;“靓女=白粥”;“汪阿姐”=热咖啡;“败家仔=阿华田”;“肥妹=热朱古力”;“下火=皮蛋瘦肉粥”...不光主食有暗语,如果你在餐厅水单上看到好几组阿拉伯数字,千万不要惊讶,它们其实都是饮品的代名词:“C07=冻柠七”;“冬T=冻奶茶”;“206=热柠乐”;“29=热奶”;“306=生姜柠乐”...茶餐厅的暗语,承载了粤港人的幽默和八卦,是活在茶餐厅的歇后语。
例如喝下午茶必点的“西士多”被称为“夏惠姨”,原因是吃西士多之前,一般要淋上糖浆,简称“要淋胶”,而夏惠姨曾与粤语片演员“林蛟”拍拖过,林蛟=“淋胶”,因此夏惠姨也代表了西士多。
如果你在茶餐厅点了一杯热咖啡,却听到服务员喊“一个汪阿姐”,千万别怀疑自己是不是点错了单。
这里的汪阿姐指的是香港女歌手汪明荃,圈里人称“阿姐”,曾经唱过一首超火的歌,名叫《热咖啡》,此后,热咖啡也被叫作汪阿姐。
诸如此类的趣味暗语数不胜数,但对从小在茶餐厅浸泡长大的粤港人来说,来到这里,更多的,是寻求一份放松。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光顾茶餐厅,这里没有太多的仪式感,不会有很好的摆盘和讲究的餐具,你也不必在意自己的穿着还有讲话的声量,一切都非常随心所欲。
到了深夜,茶餐厅“都市避风港”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直观。
应酬后醉酒的白领、深夜还在被工作缠身的中年大叔、KTV里刚下班的服务员、通宵蹦迪后的年轻人...只要深夜在茶餐厅小坐一会,你就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面。
就餐的人们不会多作停留,一张台面每隔二三十分钟就会被擦拭一次,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食客。
市井与喧嚣、繁华与低洼、欢笑和泪水,是小小的茶餐厅,也是浓缩的人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