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绍毅【摘要】:学习过山水画的朋友都知道,“麻点山水画”是在近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古代没有这样的山水画。
这种山水画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麻点密集症”, 只有“躁气”而无“静气”。
为何这么说呢?你看,这些山水画,墨点子满纸飞,密密麻麻,让人看了极不舒服,感受不到丁点闲适高雅的“静气”。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挑选几位近现代“麻点山水画家”,简单分析产生这种绘画风格的原因。
关键词:山水画;麻点山水画;躁气;静气;王镛麻点山水01一、何为“麻点山水画”?源自哪位古人?近现代哪些画家擅长此法?所谓的“麻点山水画”,是指近现代的一种山水画法,以点代皴,满纸麻点。
说起“麻点山水画”,其源头或许要追溯到元代的王蒙,王蒙一般喜欢在牛毛皴的基础上,加一些浓墨点子来提高整个画面的精神。
而近现代的一些山水画家,非常喜欢王蒙的山水画,在王蒙的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改变。
那就是,把皴法减弱,加强点子的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画面上密密麻麻的打上许多点子。
喜欢这样画法的画家要数黄秋园和王镛,他们在王蒙的基础上,以密点取胜。
但不论如何,其画面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躁气”多于“静气”,看多几分钟就会厌烦,会眩晕。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采取这么极端的画法而不顾观众的感受呢?下面为作一简单分析。
王镛麻点山水02二、什么原因导致“麻点山水画”的产生?急于求成和作画习惯或许是导致“麻点山水画”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代社会生存压力大,许多画家为了糊口,不惜一切手段想让自己成名。
于是,在绘画上迫不及待的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哪怕各方面的修养尚未达到,也要冒险一试。
久而久之,这种作画习惯也就养成了,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王镛或许就是这样的例子,他是中央美院教授,并且传统文化功底也是非常不错的,书法造诣也高。
但是,他为何要以这样的一种画法来书写自己的情怀?或许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在顶级“美术院校”,其竞争力也是非常强烈,如果长时间未见到什么成果,可能就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于是就冒险一搏,以“丑书”、“麻点山水画”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黄秋园麻点山水01那么,另一位来自民间画家黄秋园,其“麻点山水画”相比王镛,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麻点山水画”会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其笔力较王镛更为柔弱。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样画呢?其实,也还是急于求成的心理作怪。
你试想一下,一位本身既无国家补贴,又没有其他较好的生存之路。
周围的亲朋好友,逐步过上了较好的生活,而自己却还是身无分文,上有老下有小。
在这样境况下,心里难免会不平衡,干脆就把这所有的情感宣泄到宣纸上,以满纸的麻点来表达自己的压抑心情,慢慢的就会养成这种作画习惯。
黄秋园麻点山水02三、结语。
总而言之,“麻点山水画”在观众眼里,或许看到的只是“躁气”而没有“静气”,会感到浑身不舒服,满身鸡皮疙瘩。
其实,产生这种画法的原因或许是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祟还就是作画习惯导致。
这都是由于心态不正产生的结果,因为画是心迹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