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九国租界,最不出名的就是比利时租界。
不仅因为自始至终在发达国家序列里,比利时国力都较弱,也和比租界未经过大规模开发建设,没有留下多少遗迹有关。
01比利时租界的划设比利时租界位于今河东区大直沽一带,当年与俄国租界接壤,同样毗邻海河。
关于比租界的划设,有个比较有趣的比喻,称是“团购”来的。
在天津九国租界里,比租界是最后一批划设的。
庚子事变以后,八国联军在天津设立都统衙门。
联军中的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竞相在天津划设租界。
比利时是被慈禧太后宣战的十一国之一,但并未派兵参与对华作战,此时也要享受“战后权益”,在天津分得一块租界地。
天津九国租界中的比租界早在1900年,比利时商行就找到俄国领事,称要在俄国占领地内建立工厂,俄国人建议比利时可以单独划设一块租界。
据此,比利时驻天津领事梅禄德找到了天津都统衙门,称奉比利时驻华公使之命,将占领海河东岸俄国占领区东侧长一公里的地段。
比利时能够在天津设立租界的深层次背景,是依据1900年天津都统衙门甫一成立时宣布的,“本委员会代表所有列强。
因此在管辖区内委员会拥有绝对的独立权,并应尽量满足联军司令和各国领事提出的全部要求”。
原比租界东界现状这一要求确实得到了在津据有利益的列强的默许。
当时的清政府刚经历了战场惨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已经无力抗争。
于是在1902年2月6日,天津道台张莲芬、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等与比利时驻天津代理领事葛德思签订了《天津永代租地协定》(共十三条),天津比利时租界正式形成。
02比利时租界概况按照约定,当时的比利时租界贯穿现在的河东区大直沽、小孙庄、田庄一带,四界是今十五经路、大直沽中街、小孙庄以及海河东路合围区域,共747.5亩土地。
为了给租界开辟一条直达京山铁路的通道,便于日后扩张,比利时又将租界东北到铁路之间的数百亩土地划为预备租界,加起来共计1418亩。
不过这七百余亩土地中,还有德国信义洋行、世昌洋行、全隆洋行等已经占有的地产191亩,实际上比租界范围只有五百余亩。
这五百余亩土地内有居民百余户、三家小杂货铺、两座栈房,还有王福元、义聚永、仁和义三家烧锅,其他百分之九十土地都是菜园和坑洼地带。
比租界大致范围(草图)比租界这块土地位于俄国租界东南,以大直沽村为中心,距离天津老城以及英法租界甚远,在当时来说是位置极为偏僻,所以各国列强也都没当回事。
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不利于发展建设,所以比租界成立之初走的就是另类路线。
划设租界后,比利时政府不愿意支付巨额的土地租买款,而是将其转售给了比利时在华银行合股公司,只保留了治理权。
租界成立董事会,董事全部由比国财团以及部分华人富商充当,董事长则是驻天津领事葛德思,所以又被称为股票租界。
比租界街景比利时商人无心开发建设租界,一则是因为此处位置偏僻不利于城市化道路,二则是因为搞市政建设周期长回报低。
比租界内仅有十条道路,除了两条路宽近三丈外,其他都很窄。
且没有路基,没有排水,没有路灯,泥泞不堪。
其中最为宽敞的临河路还是通过贷款的形式修建的,直至比租界收回时贷款都未还清。
比租界成立初期,仅从天津警察局借雇了18名华警,负责维持租界秩序。
比租界内唯一的一处行政机构,就是比利时租界工部局。
这处老四合院于今年6月被河东区拆除,其实是当年比租界租用的漕粮房产。
除此之外,当局再没有兴建房产。
东洋木材厂旧楼除了从经济层面考量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规定在租界内建立房产,不仅要向在华银行财团组成的房产公司租用地皮,而且建筑图纸也必须经过该公司的严格审定。
因此,也就没了建造房屋的动力。
虽然不喜欢搞市政建设,但比租界当局却修建了一条一公里长的码头,用红砖砌筑,为的是停泊商船,收取税费。
03比利时租界的经营之道为什么说租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在划定租界后,界内原有的中国百姓的土地房屋,就都归比利时征购了。
比方只需要在拆房前半年内告知即可。
而租界内的一切行政主权尽归比方行使。
但不同于德国等租界,比利时并没有让村民搬迁,为什么?这就要说到比租界的“经营之道”了。
比租界的收入主要是靠倒卖土地和征集捐税。
先说捐税,由于这里还保留着华人百姓的村落,原住民很多,大直沽的酿酒产业又占了当时天津的半数以上。
所以就出现如码头捐、车捐、土地捐、浮房捐、烧酒捐等形形色色的捐税。
尤其是土地捐,比租界面向大直沽等原住民,需按房产估值的百分之四缴纳房租,地亩则按每亩每年五角缴纳。
天德当铺旧址不过,向平民百姓收税,也解决不了问题。
每年大直沽一带房租收入不过千余两,十分有限。
所以它只能“卖地”。
比租界虽然位置偏僻,但毗邻海河和铁路,适合建设物流仓储和工厂。
当时中国市场上三大石油公司(另外两家是美孚和亚细亚)之一的,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曾于1929年,通过比利时工部局“文案”(即翻译)靳云波疏通比租界当局,在六纬路临河一段,购买了100多亩地,虽经大直沽村民激烈反抗,最终还是在租界一南一北建成了两处储油栈。
后来,德士古油栈被日本人势力所取代。
第一家在比租界内开办的工厂,是英国和记洋行的蛋厂。
1922年7月,英国联合国际有限公司先后两次通过靳云波,购买比利时地产公司土地两块,总计180亩,兴建了天津英商和记洋行蛋厂,从事冷藏和蛋禽加工产业,仅此项交易比租界当局即获利54万元,靳云波则获得佣金2.5万。
和记洋行是当时华北最大的蛋品加工厂,仅在华北设立的收购站(支庄)就有130多个,几乎垄断华北蛋品市场。
解放后这里成为天津食品一厂。
大直沽影院(初为靳云波私人戏园)食品一厂旧址就在今碧波园小区位置。
碧波园小区的南侧,现在是万达公馆,万达公馆的南侧是神州花园。
这两处大社区的位置原来是棉纺一厂和飞鸽自行车厂。
再往前推则是日本人开办的裕丰纱厂和昌和工厂。
虽然均创办于比租界收回后的上世纪30年代,但地块同样购自比利时人手中。
04比利时资本在天津要说比利时国在天津是有影响力的,著名的电车电灯公司和义品公司,都属于比利时财团。
前者本是德国世昌洋行的产业,垄断了天津老城厢的电车电灯经营权。
因财力有限,转卖给了比利时通用银行财团(比通财团),后者在天津建造了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后来扩大到六条线路。
在1916年到1926年运营期间,单各路电车就赚了2500万银元。
据说比利时国内教育经费完全由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收入承担。
民国时期天津的电车至于比商义品公司,则是在当时中国比较活跃的一家房地产商。
义品公司最初名为远东信贷银行,为法国和比利时合资公司,公司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庚子事变之后,转型成为房地产商,并于1907年8月3日正式在天津开业。
位于法租界维多利亚路(今解放北路102--104号)的原华比银行大楼正是由其负责设计建造的。
民国时期天津街头架设电线与华比银行共同使用这栋大楼的,是比利时驻天津领事馆。
也可见当时比利时的重心并不是1902年已经划设的比租界。
它最重要的领事馆不在自己的租界里,却扎根当时最为繁华的英法租界。
目的还是做生意,通过公司垄断当时天津的热门产业,以攫取最大利润。
05比利时租界的收回虽然比利时租界划设之初,比利时政府无心经营租界。
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早在1913年,比利时国会就开始重新议定对天津租界的管理办法。
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转变,比利时人有暇东顾,一度曾有扩张租界的行动。
华比银行天津分行发行的钞票1916年法国在老西开扩张租界时,租界当局就以维持大直沽全村治安为借口,派出巡捕在大直沽设岗,目的是想把临近的大直沽村全部据为己有。
这一举动激起了当地村民的义愤,群起将巡捕驱赶出村。
1921年又以海河加宽为借口,要求把大直沽前街和中街与该租界相连地带划入比租界,当局派靳云波爬上民房撒白灰划线,作为拆房占地标志。
最终靳云波被村民拖下来痛打,扩张阴谋再次落空。
按照1902年条约的约定,比利时租界的租期是25年,应在1926年归还。
到了1927年1月17日,比利时驻华公使洛恩宣布,比利时国愿意将天津比租界交还给中国,以示友好。
但直到1929年8月31日,中比两国才签订交还天津比租界的约章。
此后,又拖延了近两年时间,中比两国于1931年1月15日举行接收暨换旗仪式。
租界接收仪式时的比租界工部局大门比利时主动归还租界,这在全国是首例,曾被国民政府大肆宣扬,作为敦促其他在华设有租界国家的案例。
比利时人为什么甘心归还租界呢?这就要提到他们面对的窘境。
长期以来,比租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财政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连之前修建的临河马路,贷款白银8万两,都没有还清。
另外,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冬季”到来,比利时也希望借归还租界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好感,从而获取在中国的经济贸易优势。
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大批经济财团纷纷南迁江浙地区,天津在国内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这里不再“肥”了。
“棉一”西宿舍1929年8月31日,中比两国签订了交还天津比租界的约章,规定该租界的行政管理权,以及所有租界公产,移交中国政府;而比租界工部局欠下的9万3千两白银(包括利息)由中国政府偿还。
1931年3月,正式举行交接典礼,天津比租界改为天津特别行政区第四区(即特四区)。
比租界并不大,遗存老建筑不多,笔者仅通过两次走访,就摸清了比租界内的遗存。
现在的大直沽地区,原比租界范围内,仅有天德当铺等老房子遗存,另有裕丰纱厂、昌和工厂、东洋木材厂等少部分建筑遗存,均不属于比租界时期建筑。
唯一与比租界相关的工部局四合院,也在今年六月份被拆除了。
所以,比租界的这段历史,自然鲜有人知道。
《比租界寻访总结》2023年10月16日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