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天津市的历史,总有那么一句话“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
一般认为,金代设立的直沽寨,就位于今天的大直沽地区。
这是一处军事据点,驻有士兵。
到了元代,正式以北京为大都,开设海漕,将江淮地区的粮食运输到京师。
当时漕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北行,从大沽口进入,最终停泊在大直沽地区。
元廷在大直沽地区设立直沽广通仓等粮仓,以及设灶煮盐、管理直沽盐场的“大直沽司”。
终于到了元延佑三年(1316),大直沽地区成为“海津镇”。
并建设了天津地区首座天妃宫。
明代闭关锁国,自永乐皇帝起实行“海禁”,内河漕运逐渐取代海运,当时的漕运中心北移到了小直沽(三岔沽),也就是现在的三岔河口一带,为后来天津设卫做了铺垫。
明清以来,大直沽不再是“市中心”,但仍然是京东第一大镇,辖二十多个村庄,是商贸中心。
后人常提起的直沽三宗宝:古庙、烧锅、台子高,分别指的是大直沽天妃宫(今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大直沽的酿酒业和大直沽地区房屋的高地基。
前两者,笔者曾写有专题文章介绍,最后一个“高地基”,则侧面说明了直沽地区毗邻海河,曾经漕运发达。
到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比利时强行在俄租界以南海河沿岸划设了700余亩土地作为租界,租界北与俄租界接壤,南至小孙庄北,东界大直沽中街,西临海河。
大直沽村正好位于租界中心。
不过与其他几个租界国不同,比利时人无心经营租界,也并没有强制大直沽村民迁离。
所以比租界内的很多遗存,其实是大直沽村的老建筑。
解放后,这里成为棉纺一厂。
棉纺一厂很大,配套设施非常多,影院、澡堂子、菜市场,都曾伴随直沽人成长。
现在,曾经红火的大直沽影院旧址还保存着,“棉一”也还有部分建筑留存。
而在万达公馆正前的海河边,新建了一座四柱三楹的木牌楼,横额书“大直沽渡”,这里正是直沽漕运码头所在地。
(津460,2023.08.07)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