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第一瀑,现在可还好?天门山路旁岩石为何有褶皱拼缝?从黑龙潭赶往京都第一瀑,只有5公里的路程,需要穿过附近村庄一段极窄的路,且坑洼较多,谨慎慢行吧。
距山门不远处,右侧有一桥,过桥有餐饮民宿,亦可免费停车。
步行上山,却是平整的柏油路。
行至“京都第一瀑”导览牌前,不远处,竖立着“天门山”门楼木牌坊,显然,那里不是京都第一瀑”的所在。
寻觅再三,发现“京都第一瀑”的入口藏在导览牌的右侧,需经过一个小广场和青石路,建筑风格如同车库,令人诧异。
只见卷帘门紧闭着,也未发现任何相关通告。
徘徊踟蹰间,遇一路人,似当地百晓生,摇头叹息道:此景点刚开放不久,便因内部纠纷而关闭。
天门山牌坊关闭的京都第一瀑入口我不知道一个月后的某日,能够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布第一瀑盛颜再现的消息。
好在,今天已去过黑龙潭,转身去“天门山”休闲一下......心想,天门山是小众景区,游人必然稀少。
却未料,下午的景区竟由我们独享。
只在返程时,于一处乡舍食肆,见到三、四位食客,像是入住附近民宿的游客,聚在棚架阴影里,意兴阑珊地聊着天,余光不时扫向屋里,鼻息里仿佛拢着隐约飘来的山珍醇香。
一旁池水清澈冰凉,浸泡着拥挤的啤酒和瓜果。
路上满是枣树,一棵紧挨一棵,青青的果子在茂盛的绿叶间,纷纷探出头来,诱惑着你去采撷。
你可不要上当喲,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门山路种植的枣树很多按照导览牌指示,选走上山路。
在郑家老屋处驻足休息片刻。
这间破败不堪的老屋,是1941年春柳棵峪第一党小组成立和日常工作的旧址。
同年7月,在天门山东坡猪头岭的邓玉芬大娘家成立了白河游击队。
邓大娘被尊称为“英雄母亲”,她的丈夫和五个儿子先后为抗击日寇献出了生命。
郑家老屋上山返程岔路口这一路,蚊虫颇为凶狠,只能不停地挥舞脱下的衣衫驱赶,额外耗费了不少气力。
沿途浅沟里的溪水有气无力的喘息着,无泉少水的景区很是吃亏,似乎缺少了天然灵气,需另添人文或奇境加持,方能吸引聚拢来自八方的人气。
附近应该有一条白河的支流,如何利用山形水法巧加布局,汇聚人气财气,尚需高人破局。
不过,水声窃窃私语,鸟鸣虫吟愈发清脆。
微风中,风铃轻摇,除了我们的脚步声,仿佛更无其他杂音,“幽静”也是难得。
又遇岔路,右行去看看“支山堂”、“净心池”和“天池泉”。
所谓“支山堂”,就是一块巨石之下有许多撑起的树枝。
不少山区都有类似的情形,俗称“支山腰”、“撑腰”,有“以木为香祈福许愿”、“腰腿康健”、“神作靠山”等寓意。
“净心池”,岩石中凹一槽,水质清透,偶有山体渗水滴落。
至于“天池泉”,内外不通,状况如何,可想而知。
支山堂净心池回归正路,左手边有一棵历经三百年沧桑洗礼的红梨王,可惜于2021年在暴风雪中失去了全部生机。
前行几步,右侧路肩高耸巨岩,岩石中有数道笔直的“皱纹接缝”,已杂生幼枝青苗。
仿佛,岩石乃拼接而成,又或是遭受捆绑“虐待”所致,有些稀奇。
红梨王岩石褶皱接缝走过一段密集排列的石阶,便是我们此行的终点---天门洞“观景台”。
据说,在晴朗的夜晚,可见洞含琼月;在清晨黎明,旭日穿过天洞,又射出朝霞光柱。
这就是那些游客夜住民宿的缘由之一吧。
但我不清楚,这里是否与张家界的天门洞一样,有山路可以行至洞中,或可乘坐飞机穿洞而飞过?远眺天门洞细观天门山导览图,尚有许多景点,如天台、天梯、猩猩岩、石林等,未及到访。
这次只算是一次不期的邂逅吧,有缘分亦有遗憾,留待日后弥补......#今日头条微头条##在头条看见彼此##头条创作挑战赛##欢迎光临我的生活##域见北京##城市周边踏青游##天门山##秋日生活打卡季##自驾云游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