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入声韵第十七部、第十八部是否可以通押的问题的看法: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韵脚里有一个"壁"字,而受到后人许多诟病。
甚至有人认为其可能一时疏忽而出了韵。
从韵脚看: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除壁字在巜词林正韵》里属十七部外,其余都属第十八部。
其实,在宋词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只是苏词巜念》(赤)人们太熟悉了,而对其他人的作品了解较少而已。
所以,他的巜念》(赤)就容易被人"出韵"。
我曾作过一个统计。
随便从网上搜索第十七部、与第十八部作韵脚的50首词,结果发现:用十七部作韵脚的17首,第十八部作韵脚的14首,而用17、18、两韵通押的有19首,占百分之三十八。
分布于宋、元、明、清及近现代。
现举例摘录几首如下:宋、吳文英巜满江红》(翠)其韵脚为:发、密、阔、笔、月、雪、葛、歇、折。
这里密、笔属于第十七部,其余均属第十八部。
宋、文天祥巜满江红》(和王夫人)其韵脚为:色、阙、侧、歇、灭、说、血、月、缺。
宋、王清惠也同上。
上述色、侧属于第十七部,其余属第十八部。
宋、辛弃疾有多首通押作品,其中巜满江红》(送徐焕斡)韵脚:国、发、说、寂、笔、屐、绝、别、食。
其中发、说、绝、别属第十八部,其余属第十七部。
元代白朴《满江红》(别巴陵诸公)韵脚:客、别、血、歇、结、月、杰、雪、说。
客属第十七部,其余属第十八部。
近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韵脚:节、拭、浙、屑、列、烈、折、热、湿。
其中拭、湿属于第十七部,其余属于第十八部。
现代、毛泽东《念奴娇》(昆仑)韵脚:色、彻、鳖、说、雪、截、国、热。
其中色、国属于第十七部,其余属第十八部。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戈载一部巜词林正韵》,竟然将这许多优秀作品打入被"出韵"行列。
词林正韵据说成书道光元年。
及至新文化运动不满百年,对宋词沒有影响,这些词大多数存在于成书之前。
是依据词林正韵的前身《集韵》或其他工具书填写的。
(近、现代人是依据前人用韵填写的)而这些作品对《词林正韵》的产生是应该有影响的。
据说戈氏在编书过程中是根据前人作品归纳总结成十九个韵部。
但为何没有考虑我上边的例子,我不得而知。
我沒有能力作全面统计,保守估计,仅十七、十八部通押的也有上千首之多。
这么多优秀作品被后人认为不合韵律。
而实际这些作品才是词人最喜欢的优秀作品。
就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后人步原韵就有文天祥、萨都剌等115人的作品据说258首之多。
(不包括现代人)巜词林正韵》原版还有个说明,(我沒看到过)现在的是简编,内容经过删减的。
希望再版时,权威部门应当增加一些说明。
最好是将原来两个韵部,曾经在作品中多次通押的字列举出来,让大家知道这些作品不是"出韵"。
同时允许后来者可以用这些韵脚通押,从而产生出更多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