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黄白之物即是身外之物。
虽然没有什么必要时时在意,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必然所需,所以妥善理财才是生活之王道。
看看古往今来那些善于经商与理财的名人吧。
范蠡范蠡大概是古代第一个暴发户,而且是单干的。
史书上描述说他三致千金。
春秋末期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楚人范蠡,弃政后,到了齐国的南陶村,率领一家人垦荒种地,亦农亦商。
苦心经营十数载,范蠡成了富甲一方的富豪,人称陶朱公,后世称为“商圣”。
他不但在政治上谋略过人,做生意更是一把好手,是当时最富有的人,更是中国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
以至于后来世世代代的中国文化里,都把“陶朱公”当成富翁的代名词。
陶朱公商训:勿鄙陋,勿虚华,勿强辩,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猗顿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猗顿独树一帜,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
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
但猗顿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反而穷则思变,拜师求教,就象三国时的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于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了当地的养殖、制盐贩盐以及珠宝业的大户,富甲一方。
作为中国道商第二人,猗顿不但继承了陶朱公的商业智慧,同时也承传了范蠡的道商之德。
太史公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
又赞他“其财能聚,又复能散”。
白圭白圭,战国时期人,名丹,字圭。
有“”之誉。
春秋末期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
连陶朱公范蠡都来求教的古代著名富商,也是最早提出商贾之论的人,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第一次把经商以一门学科知识的形式固定下来,堪称理财之祖先。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
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白圭讲,如果一个人“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不到智、勇、仁、强,即使跟着他学习,作学生,当徒弟,也不能真正领悟到商业经营最根本的哲理。
白圭商业理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四字箴言:智、勇、仁、强。
吕不韦战国时期大商人,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生意就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此外,还是豢养着三千多门客的大财主,但是这三千门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可见吕不韦的理财能力是不做赔本的买卖了。
后又组织学者编著《吕氏春秋》,从此闻名天下,流传历史。
吕不韦经商名言:奇货可居沈万三沈万三是历史上的名富,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沈万三通过开展海外贸易而积累原始财富,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
他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
却也因此被皇帝打压,寻了个理由,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没收了沈家的财产。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
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
”(意思就是:有钱虽好,可不要总嘚瑟哦)胡雪岩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
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
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的经商理财之"天"、"地"、"人":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