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位于平度门戈庄的“永幸福”地下军工厂很少见诸史料,唯有冷景三先生在《平度文史》中的《“永幸福”地下军工厂始末》可咨参考。
现将原文实录如下:笔者系本市冷戈庄乡冷东庄村人。
在我村以东偏北处三华里许的门戈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胶东南海军分区“永幸福”地下军工厂的驻地。
为了弄清当年该军工厂的始末情况,我请友人--离休老干部昌省吾同志引领,三顾了该村曾自始至终在军工厂工作过的昌有信(今年七十七岁)和昌祥聚(今年六十五岁)两位老人。
现根据他们的叙述记录整理如下。
早在清朝末年,门戈庄村就有几户人家,于每年的农闲季节从事翻砂业以资生计。
一般是在寒冬初春的日子,几个人合伙儿,肩挑人抬地带上冶铸用的炉器具和燃料等,走村串乡地给农民翻砂铸造镵头、犁子等物。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全村业此者已有十多户。
而且有的户父子相继,已传了五,六代之久。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人民拿起武器,奋起抗日。
因应这种情势,胶东八路军于1938年在掖县(今莱州市)塔山袁家村增建了第二兵工厂。
平度门戈庄村的昌有信,经朋友介绍引荐,便去那里干了一名翻砂工。
他那年刚二十五岁,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翻砂能手。
据说到他身上,他家已有五、六代的翻砂历史。
他进厂后,工作十分出色,翻砂任务总是完成得又快又好,甚得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
1941年是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阶段。
日本侵略军加紧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和抢光。
这年农历十月的一天夜里,驻掖县塔山袁家村的第二兵工厂,突然遭日伪军包围袭击,厂房、机器被破坏,还有三十七名工人被抓掳杀害,致使工厂不得不作暂时疏散、停顿。
昌有信也满含悲愤回到了门戈庄老家,重操旧业--农忙种田,农闲拉乡翻砂。
1943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以平(度)、莱(西)边河里套为中心的胶东南海(区)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巩固,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根据地里群众性的抗日活动也愈加高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是年八、九月间,原在驻掖县塔山袁家村兵工二厂工作的李长春(牟平人)、张永喜(黄县人)、宗财正、孙文福(均文登人)、刘东胜(沂水人),以及刘国瑞、张治堂、李胜冠、李月超等人,在南海军分区的组织传呼下,从四面八方先后来到门戈庄,同昌有信相聚。
并由李长春同志为首,负责传达并组织实施南海军分区关于在门戈庄创建地下军工厂的计划。
据昌有信同志所知,当时南海军分区之所以要来门戈庄筹建军工厂,一方面因该村地属本区区域,并紧临这片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河里套地方;另方面,还因为这村有些人精通翻砂业,这就为创办军工厂提供了良好条件。
尽管如此,要平白建一处军工厂仍然困难重重。
特别当时日伪“扫荡”不断,战事频仍,必须万分警惕。
于是,他们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对外以“永幸福”门号经营翻砂业作掩护,秘密进行军工生产。
并公推李长春和张永喜为负责人,对外直呼李掌柜、张掌柜。
之所以起“永幸福”门号,是取永远幸福之意。
接着,他们又以一部分资金购置了风箱、铁锤、铁砧、铁钳等必备器械,借用了一处民房作厂房,从民户凑了些燃、原料,便开始了生产。
昌有信和昌祥聚两位老人,在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永幸福地下军工厂初创时,活像一盘大铁匠炉,器械笨重落后,生产全靠拼体力。
所使用的那个大风箱,有一米半来高,二米半多长。
用它鼓风时,需在风箱拉手上横着绑一根扁担,由七个人上阵,前推后拉地动作干这活,即在隆冬,也要大汗淋漓。
当时,尽管军工厂的活计又苦又累,但大伙儿干得很欢快,因为谁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实实在在的抗日救国工作。
”搞翻砂非有燃料不行,但在当时条件下,煤炭无求,只能以木炭代之。
木炭质量取决于木材,木质越硬,用来烧成的木炭其火力就越猛。
在当地,硬质木材极少所以就不得不去外地组织购运。
当时,昌祥聚同志就是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他持分区写给的介绍信,长年辗转于乳山、文登、五龙等东海地区各县收集柞木炭。
据他回忆:当时敌人遍设封锁线,给造成收炭容易运炭难的局面。
但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克服重重团难,肩挑,人抬,驴、马驮,赶夜路,转山道,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给把木炭送到永幸福地下军工厂驻地门戈庄,保证了军工生产的需要。
这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
永幸福厂除生产一部分镵头、犁子等小农具,公开对外经营作掩护外,主要任务是秘密生产各种类型的地雷、手榴弹铁壳,然后运去河里套装配。
在那里设有两个车间:一个是木工车间,主要任务是旋制生产手榴弹木柄和枪托;另一个是装配车间,主要任务是配制火药和安装成品。
当时,敌我斗争情况复杂,环境很不安全,强调人人提高警惕,注意做好反奸防特和日伪顽偷袭、“扫荡”的各方面备战工作,要求每个员工,收工前都要认真清理好场地,把各种地雷和手榴弹铁壳的铸模,甚至除生铁和犁、镵之外的其它金属,诸如铜、铝、铅等,都要妥善收藏好,以免露出蛛丝马迹而失密泄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这些,人人都能自觉遵守,切实做到万无一失。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永幸福军工厂也在不断壮大,到1944年春天,仅是翻砂车间,就增加至十六、七名工人,每天铸造各种地雷、手榴弹壳数以百计,声名远扬。
这就引起了附近日伪顽军的注目,必欲破坏而后快。
距门戈庄以北十几华里处的古岘据点的日伪军,就曾连续多次地对军工厂驻地门戈庄实施过多次冲击但都没有得逞--不是被八路军地方武装和民兵迎头顶了回去,就是因为军工厂“坚壁清野”战备工作做得好,使他们一无所获。
后来,敌人竟气急败坏地给军工厂的伙房砸了锅,给工人宿舍掀了炕。
但这些根本不成问题--旧锅被砸再铸新的,火炕被掀另垒好的,对生产毫无影响。
当然,永幸福军工厂的员工也不因此而放松警惕。
每当有敌情发生,上级总是及时通报,大家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厂里还组织大家白天站岗放哨,晚上厂内外、村内外巡逻,做到眼明耳灵,一发现情况,立即行动。
彼时,全厂员工分别在几个地方挖了秘密备战洞,遇有敌人来袭很有用场。
如挖在昌有信家的那个备战洞,是在锅灶底下,可容十多人。
若有紧急敌情发生,人们就不慌不忙地下得洞去,然后有昌有信的老母亲给拉上洞盖,重新放好锅,并在炉膛里升火煮饭或烧水,这很能迷惑敌人。
据昌有信老人回忆,当时敌情警报频繁,有时,一天里要下洞上洞一、两次。
进入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局势发生了大变,日本帝国主义已感走投无路,处于垂死挣扎之中。
这年秋天,驻古岘据点的日本侵略军龟缩进平度城,一个中队的伪军又投了降。
此时,平度境内除县城和青沙、高平几条公路沿线以及其他个别地方尚为敌人控制外,农村根据地已基本连成一片。
在这种情况下,永幸福军工厂也从秘密转为公开。
为便于领导和组织生产,上级决定首先把原驻河里套的两个车间迁出合并,统筹安排。
这时军工厂员工已近百人,经过组织整顿,行政上分为两大部,即前勤部和后勤部。
前勤部下设翻砂、装配、木工、修配四个车间。
翻砂和装配两个车间驻门戈庄村,木工车间驻门戈庄以南约一华里的套里村,新增设的修配车间驻门戈庄以北仅一沟之隔的葛家庄村,这个车间的主要任务是修配枪械。
各个车间以下设小队,属基层生产单位,相当于生产班组。
昌有信同志,当时被任命为翻砂车间负责人。
后勤部则下设军需、军械和粮秣三个股。
军需股负责筹措军工厂全体员工的被服鞋袜等日常生活用品;军械股负责军工厂生产原材料、燃料的供给和产品的验收调运;粮秣股则负责军工厂员工生活用粮的调拨、加工等事宜。
昌祥聚同志就是当时军械股的一名干事,他经常为运进原材料和调运出生产的武器而外出操劳。
据他回忆说,当时由该厂生产制造的“滚雷”很受部队欢迎。
这东西没鼻扣,滴溜溜的圆,发火装置分别有快、中、慢等不同类型,在山地“打埋伏”守山头十分管用--居高临下,视敌我间的距离滚放,骨碌碌顺坡而下,人敌群轰然爆炸,使敌人防不胜防。
为了加强军工厂的领导,不久,南海军区派绳仁同志来厂担任政治指导员,她是军区贾若瑜司令员的爱人。
和她同来的还有一位于特派员。
永幸福军工厂经过这次组织整顿,员工们的劳动纪律更好了,生产劲头更足了。
特别由于民主制订了生产指标和奖惩制度,使车间、小队和人与人之间掀起了群众性的生产竞赛热潮,每天可有四百多枚各式各样的手榴弹和铁雷出厂。
此时的永幸福军工厂,已具相当规模。
当时,永幸福军工厂的员工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津贴费北海币三元,每年发三单一棉四套土布衣裳,四至六双布鞋,三年一条棉被。
吃饭都在一个大伙房,饭菜一个标准,不定量,以小队集体打饭吃。
晚上,强调统一住宿,睡大通铺。
当时门戈庄村还有圩墙和栅栏门。
夜里,圩门上锁,由村里青抗先组织配合巡夜。
那时虽处紧张的战争环境,生活也很艰苦,但全厂时刻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气氛。
昌有信和昌祥聚两位老人回忆当年,兴奋地竟说了这样一件事:1945年春的一天,是老炊事员孙胜科(掖县人)同志的六十大寿,经串联,根据大伙的一致意见,于这天晚上,由伙房加餐改善生活为他庆寿。
饭后,同志们有的拉胡琴,有的清唱大戏还有的相互“啦啦”着唱歌或表演节目……嘻嘻哈哈,直引得村民一齐前来围观夜深方散。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人们奔走相告,举国一片欢腾可是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又燃起了内战大火。
在这新的形势下,永幸福军工厂于1945年农历十月间,又从门戈庄迁到古岘以北十几华里的八里庄村。
并改名为南海(区)弹药厂。
除继续坚持正常的生产外,还受命赶制战备小铁锨(圆头)和小铁镐。
于是,又增加了一个烘炉车间,工人一百O八名,分三十六组,每组三人,集中烘炉几十盘,日夜轮战。
炉火熊熊,铁锤叮哨 , 钢花四溅,每到晚间,直映得天空通红。
1946年春,南海弹药厂又从八里庄迁往莱阳县的小河子。
昌有信同志仍然在翻砂车间负责,昌祥聚同志也仍然在军械股任干事。
这时厂子里的生产设备大大改善,已有了部分车床,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1947年农历七月间,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进犯胶东,南海弹药厂随军转移至海阳地区。
不久,上级根据当时情况,决定弹药厂暂停生产,全部器械就地存插隐蔽,人员随军转移。
至这年的农历冬月底腊月初,转移回到莱西的院里。
在这里进行了整编安置工作--大部分员工、包括昌祥聚同志在内,升入了高一级的军工厂或参了军,另有一部分人转入地方企业,昌有信同志即属此,还有一部分人根据个自的要求复了员。
至此,永幸福军工厂(后改为南海弹药厂)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走完了自己的战斗里程。
这就是昌有信昌祥聚两位老人叙述的永幸福军工厂的始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