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中国明代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大型类书,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在编撰时,没有对所选的图书进行改动,采取了“兼学并收”的方法,保留了原有的图书的内容。
然而,《永乐大典》的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这部大典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瑰宝。
《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巨著,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的编纂背景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
当时,朱元璋为了编写官方史书《太祖長慶實錄》,命令各地的官员收集整理历史文献并上报中央,让中央编纂官员进行整理删选。
这种收集整理文献的方式逐渐普及,并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文献整理方式,称为“集史”或“撰集”。
这为《永乐大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决心修一部巨著来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下令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百科全书,即《永乐大典》。
他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著名学者、官员、书法家等人共同担任主编,历时五年完成这部大典的编纂工作。
在编纂过程中,朱棣亲自参与了许多工作,包括审定选材、修改文字、删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