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共用一夫,毒杀亲爹!安乐公主做多少悖逆事?26岁被诛无人怜唐代宫廷中,有一位公主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她生于流放途中,幼年经历坎坷,却在父亲复位后一跃成为备受宠爱的安乐公主。
然而,权力和奢华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反而让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权欲熏心的阴谋家,安乐公主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
她与母亲韦后共享情人,参与宫廷政变,甚至不惜毒杀亲生父亲。
这个曾被誉为大唐第一美人的公主,为何会做出如此悖逆伦常的事?她的所作所为又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她短暂的26年人生中,究竟经历了什么?她的结局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探寻安乐公主背后的真实故事。
公元684年农历二月,唐中宗李显刚即位四十余天,便被其母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废为庐陵王。
这一年五月,李显一家被迫离开长安,踏上了前往均州的流放之路。
在这段艰辛的旅途中,李显的妻子韦氏身怀六甲。
一日,韦氏突然腹痛难忍,在押送他们的车子上生下了一个女婴。
这个在颠簸中降生的婴儿,就是日后的安乐公主。
李显听到女儿的啼哭声,心中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刚刚失去皇位的父亲,他连一张包裹婴儿的被毡都无法为女儿准备。
情急之下,李显脱下自己的衣服,小心翼翼地将冻得啼哭不止的女儿包裹起来,紧紧抱在怀里。
看着出生在如此艰难环境中的女儿,李显流下了热泪。
他给女儿取了一个既酸楚又朴素温暖的名字:裹儿。
这个名字不仅记录了她出生时的窘迫,也寄托了父亲对她的疼爱与愧疚。
不久后,李显一家被迁往房陵。
在这个偏远的地方,他们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放生活。
对李显来说,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两位兄长李弘、李贤,以及一位尚在襁褓中的妹妹死于母亲之手。
在这种惶恐不安的氛围中,年幼的裹儿开始了她的成长。
虽然生活艰苦,但她却成为了父亲李显的精神寄托。
裹儿天真烂漫的笑容和童稚的言语,成为了这个流放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温暖。
李显对这个在逆境中降生的小女儿格外疼爱。
他常常抱着裹儿,给她讲述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描绘皇宫的金碧辉煌。
尽管裹儿年纪尚小,无法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她却能感受到父亲话语中的怀念和期盼。
随着年龄的增长,裹儿逐渐展现出非凡的聪慧。
她学习能力极强,很快就掌握了诗词歌赋。
在这个偏僻的小城,裹儿的才华如同一朵在荒野中绽放的花朵,引人注目。
然而,流放生活的艰辛也给裹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目睹了父亲的软弱和母亲的坚强,感受着权力更迭带来的巨大落差。
这些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命运的不甘。
公元698年,武则天决定召回李显,重新立为太子。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震动了房陵这个偏僻的小城。
对于已经14岁的裹儿来说,这意味着她即将告别长大的地方,踏上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在离开房陵的那天,裹儿站在城门口,回望这个承载了她童年记忆的地方。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人生,但她的内心已经埋下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命运的不甘。
就这样,裹儿随着父母回到了长安。
很快,她就被封为安乐郡主,正式进入了大唐权力的中心。
然而,这个在逆境中成长的女孩,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一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漩涡之中。
公元698年,武则天听从宰相狄仁杰等人的劝说,决定将三子李显召还东都,重新立为太子。
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李显一家的命运,也为安乐公主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
同年九月,武则天正式封李显为太子。
随后,她又封李显和韦氏所生的儿子李重润为邵王,女儿李仙惠为永泰郡主,李裹儿则被封为安乐郡主。
这个曾经在流放途中出生的女孩,一夜之间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公主。
安乐郡主的封号并非随意而来。
据《旧唐书》记载,"(安乐)生于路次,性惠敏,容质秀绝。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她的出身,更揭示了她聪慧过人、容貌绝美的特质。
有传言称安乐公主乃大唐第一美人,这并非虚言,而是确有其事。
随着地位的提升,安乐郡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在房陵的艰苦岁月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取而代之的是锦衣玉食、金碧辉煌的宫廷生活。
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宫殿,还配备了众多宫女和太监,过上了真正的公主生活。
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就此停止对李氏家族的安排。
为了消弭李、武两家数十年来的恩怨情仇,防止将来再有你死我活的政治争斗,武则天决定通过联姻来加强两家的关系。
于是,安乐郡主的姐姐永泰郡主被许配给了武则天的大侄子武承嗣之子武延基,而安乐郡主则被安排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侄子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安乐郡主正式出嫁武崇训,是在武周长安年间(公元701——703年)。
这场婚礼可谓盛况空前,李显为了弥补对小女的愧疚之情,决心要为她办一场风光无限的婚礼。
《新唐书》记载,当时武三思刚刚被任命为中书令不久,这场婚礼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结合,更是两大权贵家族的联姻。
婚礼当日,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万人空巷。
大唐诸多著名诗人都为这场盛事留下了追捧的诗句。
其中,诗人宋之问的《花烛行》尤为经典,"帝城九门乘夜开,仙车百辆自天来,列火东归暗行月,浮桥西渡响奔雷。
"这几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了婚礼的盛大场面,也体现了人们对这场联姻的期待。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如外人想象的那般美好。
武崇训虽然出身显赫,但性格懦弱,无法满足安乐公主对权力的渴望。
安乐公主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朝政,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大唐的政治中来。
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重登帝位,是为中宗。
随着父亲的复位,安乐公主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她不仅享受着公主的尊贵身份,还开始干预朝政。
中宗对这个小女儿宠爱有加,几乎是有求必应。
安乐公主开始大肆封赏自己的亲信,甚至开府置官,俨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廷"。
她的权力不断膨胀,很快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
然而,中宗对此却视而不见,任由安乐公主肆意妄为。
与此同时,安乐公主的母亲韦后也开始干政。
韦后与同为武氏的武三思勾结,在朝中排除异己,打压反对声音。
安乐公主作为连接李氏和武氏的纽带,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权力的滋味让安乐公主越发贪得无厌。
她不满足于现状,开始谋划更大的野心。
她与母亲韦后以及武三思等人密谋,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动政变,废黜中宗,扶持自己的弟弟李重茂即位。
就这样,曾经那个在流放途中出生的女婴,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权欲熏心的阴谋家。
她的人生轨迹急剧转变,从一个备受宠爱的公主,变成了一个不惜背叛亲生父亲的篡位者。
安乐公主的堕落,也预示着大唐帝国即将面临的一场巨大动荡。
随着中宗复位,安乐公主的权力不断膨胀。
然而,权力的滋味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她的胃口。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名叫武延秀的年轻人进入了安乐公主的视线。
武延秀是武三思的侄子,年轻英俊,才华横溢。
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还精通音律。
这样的才子很快就吸引了安乐公主的注意。
尽管安乐公主已经嫁给了武崇训,但她仍然对武延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起初,安乐公主以欣赏武延秀的才华为由,经常邀请他入宫赋诗作画。
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的关系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君臣之谊。
安乐公主开始频繁地宠幸武延秀,甚至不顾世俗礼法,公然与他保持着亲密关系。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令人震惊的是,安乐公主的母亲韦后也对武延秀产生了兴趣。
韦后虽然已经年过四旬,但依然保养得宜,风韵犹存。
她借口欣赏武延秀的才华,将其召入宫中。
就这样,一场惊世骇俗的闹剧在皇宫内上演了。
母女二人竟然共同宠幸武延秀,甚至为争夺这个年轻人的宠爱而明争暗斗。
这种荒唐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更是对皇室尊严的极大亵渎。
然而,中宗对此似乎并不知情,或者说选择了视而不见。
他沉浸在复位后的喜悦中,对后宫的种种乱象毫不关心。
这种态度无疑给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更大的胆子,她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与此同时,韦后和安乐公主还在密谋一场更大的阴谋。
她们与武三思等人商议,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动政变,废黜中宗,扶持安乐公主的弟弟李重茂即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韦后和安乐公主开始在朝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
她们利用中宗的信任,不断提拔自己的亲信,打压那些可能对她们不利的大臣。
在这个过程中,安乐公主表现得尤为积极。
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在朝臣中广结善缘,为即将到来的政变做准备。
她还经常向中宗进言,建议提拔那些对她们有利的官员。
然而,安乐公主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她开始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中宗产生了不满。
在她看来,中宗太过软弱,无法满足她对权力的渴望。
于是,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在她脑中形成了——毒杀中宗。
公元710年,中宗突然暴毙。
虽然官方宣称是中宗因病去世,但实际上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下毒谋害。
她们在中宗平日爱食用的荔枝中下了剧毒,导致中宗服毒身亡。
中宗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立即行动。
她们联合武三思等人,迅速控制了朝局。
在他们的操控下,年仅16岁的李重茂被立为皇帝,是为殇帝。
然而,李重茂只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韦后和安乐公主。
就这样,安乐公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她不仅成功废黜了自己的父亲,还扶持了自己的弟弟上位。
在这个过程中,她完全抛弃了作为女儿的孝道,将权力欲望置于一切之上。
然而,安乐公主并不知道,她的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
特别是那些被她和韦后排挤的官员,正在暗中谋划着反击。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安乐公主,正站在这场风暴的中心。
安乐公主的权力欲望终于在公元710年达到了顶峰。
她与母亲韦后联手毒杀了自己的父亲中宗皇帝,并扶持年仅16岁的弟弟李重茂登基为帝。
然而,这场看似成功的政变却为她自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李重茂登基后,朝廷的实权落入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手中。
她们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大肆封赏亲信,打压异己。
安乐公主更是变本加厉,她不仅在朝中擅自任免官员,还在宫中设立了自己的"小朝廷",俨然一副女皇帝的做派。
这种行为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
特别是那些被排挤的官员,他们暗中联络,准备推翻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统治。
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
李隆基是中宗的第三子,在中宗被毒杀后,他被贬为临淄王。
然而,李隆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暗中联络了宗室李多祚、太平公主等人,并得到了禁军将领李孝逸、崔日用等人的支持。
公元71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等人发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
他们先是控制了禁军,然后突袭皇宫。
韦后和安乐公主对此毫无防备,仓皇之中,她们只能躲藏在宫中的一个小阁楼里。
李隆基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整个皇宫。
他们搜索每一个角落,终于在一个偏僻的阁楼里发现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两人被当场抓获,狼狈不堪。
安乐公主被捕后,李隆基立即下令将她押送到延寿坊的一个民宅中。
在那里,安乐公主经历了人生中最为屈辱和痛苦的时刻。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安乐公主被押送到延寿坊后,李隆基派人对她进行了残酷的处决。
首先,他们剥去了安乐公主的衣服,然后用尖刀在她的身上缓慢地剥下皮肉。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但安乐公主却无法反抗,只能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
更为残忍的是,李隆基还下令将安乐公主剥下的人皮制成灯罩。
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安乐公主肉体的摧残,更是对她灵魂的极大侮辱。
那盏由人皮制成的灯,成为了安乐公主罪行的永恒见证,也成为了后世对她最为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安乐公主的母亲韦后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她被押送到都亭驿,同样遭受了剥皮的酷刑。
韦后和安乐公主,这对曾经呼风唤雨的母女,最终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安乐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刚刚即位不久的殇帝李重茂,同样未能幸免。
李隆基下令将他处死,结束了这个年轻皇帝短暂的统治。
随后,李隆基扶持了自己的父亲李旦即位,是为睿宗。
睿宗登基后,立即下令追究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罪行。
他们被追赠为庶人,所有的封号和爵位都被取消。
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也被牵连,被流放到岭南。
安乐公主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唐朝政治的缩影。
她的崛起和陨落,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和残酷。
从一个备受宠爱的公主,到一个权欲熏心的阴谋家,再到最后被剥皮制成灯罩,安乐公主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这场政变的结果,不仅结束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统治,也为李隆基日后登基铺平了道路。
然而,对于安乐公主来说,她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
那盏由她皮肉制成的灯,成为了她生命的最后见证,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最为黑暗和残酷的一页。
安乐公主的悲剧落幕后,她在历史上的评价和文化影响却远未结束。
作为唐代政治舞台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安乐公主的一生经历和最终命运在后世引发了诸多讨论和反思。
在正史中,安乐公主的形象几乎是完全负面的。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对她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些史书记载了她与母亲韦后共同谋害中宗,扶持李重茂即位的事实,并强调了她在朝中滥用权力的行为。
史书中描述她"专权乱政",将其视为唐朝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乐公主的评价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
一些后世的史学家开始关注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对她性格形成的影响。
他们指出,安乐公主生长在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环境中,她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这种环境的产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安乐公主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才能。
虽然史书中对这方面的记载不多,但从一些零散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安乐公主确实在诗文创作和音乐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这为人们理解她的全面性格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民间文化中,安乐公主的故事更是被广泛传颂。
她的悲剧命运,特别是被剥皮制成灯罩的惨烈结局,成为了无数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的素材。
这些作品往往会对史实进行艺术加工,赋予安乐公主更多戏剧性的特征。
例如,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安乐公主被描绘成一个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的可怜人。
这些故事往往会强调她年轻时的美貌和才华,然后描述她如何一步步陷入权力的漩涡,最终走向毁灭。
这种叙事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安乐公主形象的复杂性,使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反面人物。
在文学创作中,安乐公主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作家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