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世人皆知,有着崇高的地位。
桥梁大师茅以升有过极高评价,但同时也说过一句评语,中华大地有一座桥足以媲美赵州桥,这句评语是: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相对而言葛镜桥知之者不多。
葛镜桥位于贵州福泉洒金谷景区,离福泉城中心十分钟车程。
葛镜桥,建在西南边陲群山悬崖峭壁之中,到如今广为世人知晓,应该感谢茅以升先生。
抗战时期1939~1945年,国立交通大学安家福泉,茅先生经常带着学生来研究葛镜桥,越研究越觉得桥之精妙,建桥之难,葛镜其人及众多工匠之不朽功业。
当时茅先生带领学生用现代力学概念测算了桥的载重量,这座历经400年的桥仍然可以通行十吨卡车。
如果有机会实地去看过葛镜桥,一定会对先人能在如此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建成桥五体投地的佩服。
光运输一个环节,今天的人们就难以想象,世人只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谁知黔道难?曾经谪居福泉的大思想家王阳明有诗描述过黔道,黔道更难于蜀道。
建桥石料体形偏小,方不足尺,乃因当地属石灰岩质,易碎,只能取其芯部,能想象石匠们年复一日的劳作吗?才打造出历久弥坚的石材,因形状和颜色神似豆腐,人们称葛镜桥为豆腐桥。
因工程之艰巨,凡人难以成就,所以老百姓都传说这桥是张三丰点化而成,可见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张三丰是传说,可葛镜是实实在在的一位明朝先贤。
葛镜是官二代,父亲行伍,本人也官至兵备道,回到家后完全可以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可当葛镜看到麻哈江水患频发,驿道阻断,不少人命丧江底;葛镜做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个人出资在麻哈江上修建桥,造福乡里。
为了这个决定,葛镜三十年以来散尽家财,到最后穷困潦倒,把儿子的俸禄也当作工资支付给工匠。
桥三建两毁,在第三次开工时,须发皆白的葛镜和夫人一身粗衣布衫,面对江水发誓,如建不成此桥,有如滚滚而去的江水,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多少年来也感动着芸芸众生,感动着每个来到葛镜桥的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依然屹立于世界,皆因我民族有许许多多仁人志士的奉献牺牲。
桥建成后次年,葛镜病逝,完成了他的使命。
看,桥拱缺了一块石头,崖壁上有一个形似头陀的人,为什么会缺一块?为什么头陀被拍在崖壁上?有机会一定来葛镜桥,当地人都会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