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山东分社微信公号东岳客今天发表文章评论问题疫苗事件:这几天,因为问题疫苗的事,山东的家长们炸了,恐慌、愤怒情绪不断蔓延。
在东岳客的朋友圈,愤怒的人们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梳理近几天的新闻,事件起初看起来并不复杂。
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国家药监局根据线索组织检查组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春长生”)生产现场进行飞行检查。
检查组发现,长春长生在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行为。
根据检查结果,国家药监局迅速责成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长春长生相关《药品GMP证书》。
通告称,所有涉事批次产品尚未出厂和上市销售。
7月16日,长生生物发布公告,表示正对有效期内所有批次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全部实施召回。
7月17日,长春长生发声明称,此次所有涉事疫苗尚未出厂销售,所有已经上市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注册标准。
然而,长春长生单方面的质量保证并不能给公众信心,尤其是近几年使用过其疫苗的人们,担忧情绪日渐积累。
7月18日,山东疾控中心发布信息,宣布山东省已全面停用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
此时,事件的发展似乎仍在可控范围。
但仅仅两天后,舆论彻底失控。
7月20日,吉林省食药监局的一纸行政处罚公示,彻底将公众的早已郁积多日的愤怒情绪引爆:长春长生生产的“吸附无细胞白百破联合疫苗”(批号:201605014-01)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检验结果【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按劣药论处。
这条处罚信息,针对的是2017年11月的一起违法事件。
由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各一批次共计65万余支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食药监总局已责令企业查明流向,并要求立即停止使用不合格产品。
经检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605014-01的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607050-2的疫苗共计400520支,销往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0520支,销往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0000支。
人命关天,东岳客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中招”,打了疑似问题疫苗。
其中一人,因为被家里的猫挠了一下,打了由长春长生生产的狂犬病疫苗。
还有一位媒体同行,采访中被动物抓伤,同样使用了这一厂家的疫苗。
他们的疑问其实代表了此次问题疫苗事件公众的普遍担心。
1、“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的具体情况是什么?生产记录造假对涉事疫苗实际功效有何影响?2、现在是全面停用了,之前打过的呢?管用么?3、不管用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既然打了假的,退钱么?怎么赔偿?4、狂犬病发病就会百分百死亡,打了假疫苗没有消灭病毒,人死了,这事如何认定,如何处理?而百白破疫苗的“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也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仅山东超过25万支疫苗的数量,更是引起更大范围人群的恐慌。
由于百白破疫苗大多接种给六岁以下的婴幼儿,家长们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
他们关心:1、问题疫苗无效的同时,会否对孩子身体产生不利影响?2、自己的孩子还是否需要补种?3、对于此类多次出现疫苗安全问题的企业,难道仅仅罚款几百万元就过关了?更恶劣的后果仍在不断显现。
有公众对国产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普遍怀疑,刚刚从两年前“过期疫苗”案中缓慢恢复的信任似乎又要重回谷底;有自媒体顺藤摸瓜,挖掘出长春长生、武汉生物、北京民海三家疫苗生产企业之间的疑似关联,很多人“细思恐极”;有人已经对疫苗本身产生不信任感,对接种疫苗有了排斥情绪。
种种舆情不断冒出,真相和谣言齐飞,公众在这些信息中愤怒、恐惧、迷失,很多人甚至怀疑,这其中是否还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
事实上,在2017年11月5日时,山东疾控中心曾针对当时情况,发布了《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疫苗相关问题解答》,对于公众关心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回应。
如今的局势,则要求山东疾控等部门必须及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回应和更有力的行动。
截至东岳客发稿时,尚未见到相关部门的最新回应。
我们期待新的一周有个好的开始,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待,给违法者应有的惩罚。
新京报:毛利率达91.59%的“疫苗之王”,和从长生生物走出的疫苗界“三巨头”一家企业的疫苗“造假”事件仍在发酵,更多疫苗企业的过往被挖出。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疫苗这笔生意的毛利率在A股各行业中领先,有时,其中的“龙头公司”甚至比茅台还要赚钱。
而与此同时,几家疫苗龙头公司也发生过疫苗安全的负面事件。
生产记录造假的长生生物背后,不止有一个“高俊芳”。
食药监周末不休“造访”长生生物7月21日下午15点左右,在吉林长春市超然街西侧的长生生物工厂里,两名员工正将废弃的鸡蛋倒入绿色的桶内,按照疫苗生产的相关工艺,有的疫苗需要用鸡蛋来做治病病毒的培育宿主。
在这个气温超过30度的星期六,长生生物看起来一切如常。
中午12点,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一辆车身上写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务车从长生生物正门向外驶出。
这已经是长生生物被国家药监局宣布狂犬疫苗纪录造假的第6天。
国家药监局在7月15日表示,吉林省局有关调查组已经进驻长春长生,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立案调查。
7月20日,深交所称已经启动对长生生物和相关当事人公开谴责的纪律处分程序。
7月21日,新京报记者试图向长生生物了解情况,未得到回应。
当天下午,记者再次通过电话联系多位长生生物员工,在记者表明采访意图后,大部分员工都直接挂断了记者电话,记者最终未得到任何回复。
此前的7月18日,一位长生生物员工告诉记者,按照要求,“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能接受采访”。
此次调查结果何时出炉,还是一个未知数。
早在2017年10月,长生生物就因为生产并销往山东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经检验“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遭吉林省食药监局立案调查。
时隔近一年,也就是2018年7月18日,吉林省食药监局才对长生生物进行了没收产品库存、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行政处罚。
卖疫苗有多赚钱?长生生物毛利率高过茅台新京报记者通过查询同花顺数据发现,当前A股52家以疫苗为主营产品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平均数高于50%。
这一水平已经超过A股大部分行业。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疫苗行业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生生物、康泰生物、长春高新、双鹭药业、四环生物、安科生物、沃森生物、生物股份、康恩贝、广济药业,对应销售毛利率分别为为91.59%、91.07%、89.37%、85.24%、81.69%、81.00%、78.21%、76.14%、75.26%、69.24%。
此次因狂犬疫苗“造假”涉事的主角长生生物,以91.59%的毛利率占据行业首位,康泰生物和长春高新紧随其后。
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三家的销售毛利率均保持在60%以上,并在近三年里逐年上升。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一季度,贵州茅台销售毛利率为91.31%,低于长生生物。
上述疫苗企业中的几家巨头均曾陷入疫苗安全舆论危机。
除了长生生物此次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外,2013年,康泰生物曾卷入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致死事件;2016年的山东疫苗案中,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9家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的药品批发企业中,沃森生物的子公司赫然在列。
2016山东疫苗案平息后疫苗公司业绩超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疫苗行业公司业绩增长明显。
以几家代表性企业为例,2017年,长生生物疫苗销售达到15.39亿元,同比增长51.67%;康泰生物2017年疫苗的营业收入达到11.59亿元,同比增长113.07%,长春高新营收41.02亿,增长41.58%。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疫苗企业的高增长与2016年的山东疫苗事件有关。
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一起案值5.7亿元的非法疫苗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涉案疫苗含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
该事件引起了人用疫苗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社会公众对国内疫苗行业不信任,整个疫苗市场受到巨大冲击,案发后,全国疫苗市场销售陷入“冷却期”。
同年4月25日,国务院重新修订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条例对疫苗的销售、存储和流通做出了新要求,引导疫苗生产行业走向规范化。
受该事件影响,当年,上述疫苗企业的业绩遭到重创。
以智飞生物为例,2016年公司总营收为4.46亿元,其中自主疫苗产品的营收为4.11亿元,同比下滑-11.73%,代理疫苗产品的营收为294万元,同比下滑-98.24%。
部分民资疫苗企业脱胎于国资曾被质疑国资流失在长生生物疫苗案发后,这家公司被外界广泛质疑的一个点,在于其国资改制的历史。
21日,一篇名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刷屏网络,除长生之外的其他几家疫苗公司类似的“往事”也被翻出。
以408亿市值的康泰生物为例,该企业曾经为国资企业。
资料显示,康泰生物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乙肝疫苗生产企业,全国有31个省市区在使用其疫苗产品。
据悉,这家创立于1992年的公司,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作为卫生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平台。
其“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酵母重组)”生产技术是从默沙东公司引进,1995年正式投产。
当时这一技术与基因工程干扰素、胰岛素并称为“20世纪三大生物医药产品”。
2003年,康泰生物完成股份制改造,2009年之后,国有投资方相继通过转让的方式退出,康泰生物彻底变成一个民营企业。
杜伟民成为企业控股股东,持有股权54.46%。
2017年上市前夕,公司多个自然人股东与PE机构间发生了多次股权转让,也颇令市场咋舌。
对此,证监会发行监管部曾在反馈意见中质疑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和国资流失,要求公司说明转让的原因及合理性等。
长生生物也被质疑国资流失。
公开资料显示,长生生物的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十五年前,作为长春高新的核心子公司,长生生物为长春高新贡献了数千万利润。
历史数据显示,2001年长生生物实现净利润1005万元,2002年净利润2634万元,2003年1-10月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51万元,净利润1147.5万元。
作为控股股东的长春高新2001年、200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30万元、730万元。
2003年,长春高新决定卖掉长生生物。
出售的对象为时任长春高新副董事长,长生生物董事长高俊芳。
2003年12月16日长春高新董事会通过决议,拟全部转让公司持有的控股子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9.68%的股权,每股转让价格为2.4元。
彼时担任长春高新的副董事长高俊芳受让长春长生1734万股股权,占总股本的34.68%,转让金额为4161.6万元;上市公司亚泰集团受让长春长生1250万股,占总股本的25%,转让金额为3000万元。
由于长生生物优秀的盈利能力,市场对于长生生物2.4元的转让价格产生质疑。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03年12月9日,一家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还给长春高新董事长发了一封函,表示愿意以每股3元的价格受让长生生物的全部股权。
同一天,该公司还给吉林省政府的一位主要领导打了一份报告,称“此前,我公司曾多次就”长生生物“股份转让及本公司受让上述股份之意向长春高新致函。
其间,我们的报价均高于其他方报价,但从未得到过公平竞争的机会。
目前,我公司已给长春高新报价3元/股,高出其他方协议收购价,但我公司仍没有得到介入的机会。
”在市场、媒体的质疑中,2004年4月,长春高新将长生生物的转让价提升到2.7元/股,不过转让最终完成,受让方依然是高俊芳。
2006年8月,亚泰集团将股权转卖给高俊芳,退出长生生物。
至此,长生生物成功私有化,被高俊芳牢固掌控。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长生生物事件爆发前一个月,今年6月30日,康泰生物官网发布了一则以“将在沉默中爆发的疫苗行业”为题的文章。
文中称,“疫苗现在是行业的翘楚,实现了很高的收入增长率,每年达到了10%到15%的两位数增长率,而且预计未来几年里会继续增长,大大超过传统医药行业中的6%到7%的增长率。
”疫苗“三巨头”曾是长生生物股东新京报记者综合天眼查信息与康泰生物招股书得知,被称为康泰生物“掌舵人”的杜伟民出生于1963年,一个江西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
他1984年考入江西省卫生学校检验专业,1987年被分配至江西防疫站从事环境检验工作,并在当年考入江西教育学院化学系,脱产本科学习,毕业后又回到江西省卫生防疫站工作。
1995年,杜伟民人生发生了一场重大变化:他结束了7年多的防疫站生涯,于1995年2月“下海”到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销售经理。
而根据长生生物财报,1994年,高俊芳刚刚担任了长春长生总经理,两人就此有了交集。
杜伟民在长生生物销售经理的职位上一干就是6年。
2001年,杜伟民的人生开始从员工到股东的第二次转变。
工商信息显示,2001年杜伟民回到老家江西,成为了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西办事处法人。
同年3月,杜伟民与韩刚君联合创办广州市盟源生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盟源)。
其中,杜伟民是法人,韩刚军是参股,双方各占股50%。
2001年9月18日,长生所与广州盟源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长生所将其持有的长生实业 0.68%的股权以 43.79 万元对价转让给广州盟源。
可以看出此次转让的股权并不多,但杜伟民和韩刚军就此拥有了长生生物的股权。
据知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杜韩二人均是当时在长生生物负责销售的人,因为能力较强又很忠心,得到赏识,高层决定给他们一些股份。
江苏延申IPO报告书显示,韩刚军1962年出生,曾任开封市龙亭区卫生防疫站医师、副站长,开封瑞禾生物制品公司董事长。
与杜伟民共同的防疫站生涯或许是他熟悉疫苗销售的原因。
不过,相比杜伟民,韩刚军的手笔更大。
根据《黄海机械: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和2016年度盈利预测审核报告》,2001年9月18日,长生所与韩刚君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长生所将其持有的长生实业30%的股权以1932万元对价转让给韩刚君。
至此,高俊芳、韩刚军和杜伟民均成为了长生生物的股东。
而从长生生物中走出的这三个人,此后分别成为了国内狂犬病和水痘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的领军人物。
杜伟民与韩刚军最为成功的创业当属江苏延申。
根据资料,江苏延申的实际控制人是杜伟民与韩刚军。
2006年,在我国刚开始对流感疫苗实施批签发制度时,江苏延申就拿下了流感疫苗的批文。
2006年,流感疫苗批签发360万人份,在国内生产企业中排名第一。
2007年,江苏延申筹备国内上市,但遭到发审会拒绝。
2009年5月,杜伟民辞去了江苏延申的职务,同时转让了股份,套现2亿元。
巧合的是,在杜伟民刚走的2010年,江苏延申就被查出有五批产品涉嫌造假,公司从此一蹶不振。
目前,江苏延申已经更名为江苏全益,韩刚军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杜伟民则在2008年在产权交易所购买了康泰生物的大部分股份,从而成为了康泰生物的实际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