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张正涛跟随导师参与“神光”大科学装置的科研攻关。
张正涛第一次把人工智能(AI)算法和精密光学成像系统运用于大装置光学元件的检测,在自动化光学检测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2016年,他带领团队成立了中科慧远,把光学智能检测系统应用于包括手机盖板玻璃在内的标准化工业品的无损自动检测。
张正涛现在仍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带着十几位研究生。
他要求学生做有用的科研:“科研经费的投入要放到关键点上,课题要来自于真实的痛点。
”张正涛希望,从理论方法到关键技术,再到产业应用,最终从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再反馈形成科研问题,构成一个闭环。
融合科学家和企业家两种特质,找到关键问题,解决重大产业问题,这是他目前追逐的梦想。
2月3日,在河南洛阳中科慧远总部,张正涛(左)和同事交流外观缺陷智能检测设备研发与应用情况。
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1月25日,张正涛(右)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和学生讨论科研进展。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月25日,张正涛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会议室,和学生一起开组会。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张正涛肖像(1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张正涛肖像(1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2月3日,在河南洛阳中科慧远总部,张正涛(左)和同事交流外观缺陷智能检测设备的面板操作方法。
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1月26日,张正涛(左)在中科慧远北京分公司,与投资方代表交流近况。
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1月25日,张正涛(左)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和学生讨论科研进展。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月25日,张正涛(左)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办公室为学生开组会做准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2月3日,在河南洛阳中科慧远总部,张正涛从外观缺陷智能检测设备中取出检测完毕的手机玻璃背板。
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