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原创作者:华人星光当年钱学森离去后,为中国留下了许多,令世界极其震惊、也极其渴望拥有的知识财富,而除了这些,还有一厉害的“无价之宝”,国外穷极一切得不到,因为这“无价之宝”,是一个人。
他是中国的高度机密,是实现中华千年梦想第一人。
在世界航空界接连发生大灾难,美国专家的谎言和隐瞒,导致数百亿打水漂,令其七名宇航员不幸殒命之际,是这位“中国绝密”的出手,为我民族干成一件大事,给世界航空注入一股强劲力量。
若问泱泱华夏大地,钱学森之后还有谁?那便是他了:王永志。
夫牛人者,崛起于乱世之中,能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能在不可能时成逆天大业,王永志就是这样的牛人。
但同时他又是牛人当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和他同一时期的那批人杰,若非家境殷实,便是家学渊源,而他什么都没有。
贫寒出身,苦孩子的命,小时候家里没钱供他读书,六岁都不识字。
那年,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去学堂,他只能一步三回头去干农活。
家人瞧出了他眼里的渴望,央求了一位老先生教他读书。
苦难锤炼人的心性,王永志无比珍惜学习机会,但朝鲜战争爆发后,在这条求学之路上,美国飞机时不时搞空袭,学校几次停课,叫他觉得没有强大国防,国家永无宁日,就连念书都受尽了窝囊气。
好男儿,就要顶天立地,他心向国防,发誓为中华民族撑腰壮胆争口气!这个吃麦糠野菜的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跨越高山,向我们蹒跚走来。
1952年,他如愿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三年后被送到了莫斯科留学,学习导弹专业。
大名鼎鼎的苏联火箭专家米申,十分看重王永志的才华,主动提出要当他的导师。
当时,中国学导弹的只有他一人,苏联人在保密要求上十分严格,上课时可以记笔记但绝不能带走。
为了祖国的强大,王永志别无他法,他强迫自己拼了命的学,拼了命的背。
因为那些宝贵晦涩的导弹知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重要数据,那不是别的,是中国的未来啊!1961年,王永志回国,被分配到了中国火箭研究院,上级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你先不要上班了,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把脑子里的东西抠出来!”于是他不分白天黑夜,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绞尽脑汁地把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都一点点记录下来。
这些关于导弹和火箭设计的知识,构筑成中国国防的万里长城!1964年,中国发射东风二号导弹,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弹射程不够,打不到目标。
所有的专家都出动了,琢磨怎么多加一些燃料推动剂,可火箭燃料贮箱有限,解决方案都不合适。
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年轻人突然站起来说道:不能加大燃料!我认为应该泄出一部分燃料,才能提高推力加大射程。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众人再一看,这年轻人是在场军衔级别最低的,很快有人驳斥他,别开玩笑了,谁都知道,只有加大燃料才能增强动力,减少燃料导弹根本飞不远,怎么可能加大射程?大家都反对他的建议,认为是天方夜谭。
年轻人并不甘心,情急之下,他敲开了钱学森的房门,他给钱老解释了自己的分析思路,用逆向思维法给出计算结果,只要泄出一部分燃料,一定可以射中目标。
第二天,钱学森就在会上力排众议,说就按照这个年轻人说的办。
结果试验圆满成功!初出茅庐,胆大心细,能想常人不能想,及常人所不能及,从此,钱学森记住了这个年轻人的名字:王永志。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加快研发远程火箭,王永志被点了名,担任副总工程师。
在他全力以赴之时,却突然被关了起来,十年运动的风浪,最终还是卷向科研这方净土。
王永志被关期间,所有关于导弹、火箭的资料都被没收,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他拿出当年的势头,绞尽脑汁地回忆各种数据,庞大复杂的导弹设计方案,浩渺繁复的火箭技术难题,全都被他写出并融会贯通。
四年之后,当他从这阴暗的角落走出,终于可以重见天日的时候,他给世人带来的,是偷偷写完的书:《“331”工程概论》。
这本书,后来为中国的通信卫星工程,奠定了基础,航天部的专家们人手一册。
1978年,风云变幻,中国呼唤人才,在航天部的会议上,当讨论谁当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时,钱学森说了一句,王永志有许多过人之处,我建议由他当总师。
于是,王永志“挂帅上阵”,出任我国洲际导弹总设计师,成为继钱学森之后的,中国第二代火箭、导弹领军人物。
目光如炬,神色坚毅,如此雄才,他为中华带来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未来!1980年,在王永志的主持带领下,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的运载火箭,终于竖在发射架上。
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接二连三的变故。
先是因为测试次数太多,导弹太老了,连钱学森都说,质量不是很稳定,实在不行就别打了。
王永志和团队反复验证之后,认为可以发射火箭。
原本这样的坚持,他就担了极大的压力,没想到就在发射前,气温却突然下降,三天内发射场上空将低云密布。
指挥部下令立即停止发射计划,经过冷静分析,王永志认为气象会造成影响,但并不危及全局,如果推迟发射就得倾泻燃料,所有的设备仪器都要重新检测,浪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冒着“一旦失败,就担下所有罪责”的风险,他拍了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结果那天,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到太平洋!一弹震惊世界,尊严,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从此,我们成为了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1986年,全世界瞩目的一刻,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然而在发射前,报告没有任何问题的航天飞机,一分钟后突然爆炸,其耗费百亿的火箭,支离破碎,荡然无存。
更惨烈的是,美国七位宇航员在这场事故中,全部不幸殒命!而令所有人讶然的是,这场极为严重的灾难,竟是一句谎言造成的惨案!早在该火箭发射前,工程师就发现了问题,低温时,助推器接缝处的O型环,会失去弹性,无法保持助推器密封状态。
一再发出恳求:请不要飞!请不要飞!然而其管理层为了迎合宇航局,竟然撒谎说火箭没有任何问题,以至于后来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而在挑战者号火箭爆炸后,欧洲的阿里亚娜火箭,又接连失利,欧美皆意志消沉,以至于国际航天事业阻滞不前。
此时,人们开始怀疑运载火箭的前景,不少国家大型卫星发射任务搁置,此时,没有哪个国家的科研团队,敢出来承接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王永志,就在这世界航天静默之际,挺身而出。
当时,他带着所有人的重托,出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
他说,对于中国而言,如今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研发出比现在火箭运载能力,高四倍的大火箭来。
说干就干,他和团队拿着一张火箭的草图,就和国外签了合同。
结果有人说王永志被国外骗了,造大型火箭,正常都要五年的时间,哪怕是最发达的美国,造火箭都得三年。
可是这个合同里,交付大火箭的时间,国外只给了中国人18个月,哪怕是超出约定时间一天,都将赔付天文数字的违约款!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那会又没钱,技术也落后,拿什么去造出大火箭?可是王永志胸有成竹,他询问过团队每一个人,大家都做好了准备,倾尽自己的一切,为中国书写壮美辽阔的航天传奇!他们贲张的热血与豪情,他们拥有的智慧和力量,这,本来就是奇迹的代名词!那简直是备受摧残的18个月,他们不知道担心受怕了多少次,不知克服多少难以战胜的困难,从零部件到组装,日夜反复改进,推倒重来。
王永志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因为期限最后一天,火箭虽如期屹立于发射台,可怎料推进剂突然泄露,在场的有些工作人员还中了毒。
大家慌作一团,目光集聚于他的身上。
王永志果断命令:置换推进剂,迅速卸压,强力通风!三管齐下,一场重大危机就这样消弭于无形。
历史后来这样记载: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是在有限的时间,巨大压力下,完成的一次不可能的奇迹。
人们后来敬仰这场战役的指挥者,赞叹他临危不乱的风采。
那天,当倒数时尽,火箭带着闪耀的光芒直冲云霄,成功了,成功了!所有人的眼里含着泪花,外国人说干不成的事,王永志干成了,我们中国人干成了!中国大火箭,从此打开国际市场,占据全人类航天界,至关重要的一席地位!1992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
这头衔看来,是期望是荣光,可对他而言,如同背负千钧重山。
尽管当时,我们掌握了大推力火箭,返回式卫星技术,但载人航天这件事上,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以这种空白的底子,在相对国外落后的条件下,拼出一艘,能跨越国际40年发展的飞船,其中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实在是无比茫然。
作为总师,他要搞定工程总体方案,弄明白飞船怎么造,航天员怎么培训,全国数千个单位,几十万人马,怎么协调调动,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但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王永志,一位花甲老人,为此千载一梦,拼尽十年人生。
2003年,历史性的一刻,载有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
探宇宙,叩苍穹,这无比宏大的动天地、泣鬼神的飞天巨作,背后书写者:王永志!从此世人盛誉他为:实现中华千年飞天梦第一人。
他为中华写绝唱,国家给他添荣光。
王永志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授少将军衔。
中国历史上,授军衔的科学家只有两位,一位是我国第一代科学家典范:钱学森,一位是我国第二代科学家代表:王永志。
如今,因多年科研重担总是提心吊胆,患上心脏病的王永志,已经退休,但他依然作为高级顾问,为中国新时代的载人航天,发光发热。
回望过去,王永志做过三任总师: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洲际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这总师之责,非大国巨擘不能担任,非强人能人不能担任,而他一肩,扛起火箭、导弹、载人航天之责,可见他是何等光辉翘楚的人物!龙之角,凤之冠,民族之倚仗,大国之脊梁。
巨星王永志,功勋闪耀中华,世界航天史册永载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