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去年我是在1688上花了152按米买了山由的黛绿车膜,发现了原来山由车膜按批发价格买膜也就是100多元一套,加上施工费用,要比当时售价在500多的官方零售套餐如魅蓝便宜不少。
不过后来的价格发展相信关注过车膜产品的值友都知道,就是各种妖路子渠道都找不到了,像1688膜、建筑膜贴车都涨价直接涨飞了。
之前魅蓝套餐官方好价500不到,日常价格580左右,如今更是日常价直接接近700。
这种直观的价格上涨,让这些车膜没啥性价比。
只能说一边说它出生,一边也认可企业做大之后,提高利润,保护经销商的行为,不过是让消费者必然要花更多的钱。
但我还是认为,这一系列的车膜是属于这个价位的标杆产品,至少我去看其它产品,都会拿山由的这一系列进行对比,来评价产品的性价比。
1、铺贴后的外观与隐私性前当贴完一直都是一个浅绿色,反正看着还行吧,毕竟现在黛绿买买那么贵,也没有建筑膜了,估计之后没人买黛绿了。
之前还有值友问过,说前挡要隐私性怎么选。
这里说下,前挡有最低透光率要求的,不能肆意妄为。
黛绿侧面我记得我当时测下来透光率在21%,贴好后已经有了很好的隐私性,所谓隐私性,我认为就是开在路上,别人不能通过侧窗看到我,就算成功,所以我个人现在一直认为20透光率的膜比较合适,只要视野能接受。
然后我的S90后排的有隐私玻璃,隐私玻璃不影响贴膜,直接贴了,也基本看不到色差,还是很协调的。
隐私玻璃不贴膜又基本不省钱,隔热效果也能叠加的,直接贴就好了。
2、铺贴后内部的视野情况视野基本就和三个要素有关:1、 透光率2、 反光率3、 膜的雾度这里是我用了1年后前挡视野,前挡透光率正常产品都是没问题的,主流是70透光,80透光的产品会看着更接近日光下颜色,但是比较少。
注意看我白色摆件上方玻璃有反光的倒影,这个就是车膜造成内饰的内反光,只要贴了膜,内反光情况就会出现,山由还算是内反光控制得比较好的车膜。
至于雾度,是薄膜对光的漫射情况,漫射越严重,雾度就会越高。
反应到使用上,就是看东西像是雾蒙蒙的,贴了膜之后就会感觉。
这个主要是和车膜PET基材有关,不过像我是每天开都看习惯了,也有一直开高清晰前挡无膜的车友,贴完了会因为雾度不习惯。
但目前根据我的了解,国产车膜的雾度现阶段都还不好,一般认为使用进口PET基材的雾度能改善。
比如山由途虎定制的车膜产品,就宣传用的是进口基材。
然后这里是侧面,实测21%透光的侧挡,明显比前挡深,这是同一天同一快速路拍的图,有内反光,但不算太影响。
不少车友会担心侧面贴了深色看不到后视镜。
我个人视野观点是后视镜夜晚开车主要是看后车车灯,后车不亮灯,我怎么也看不见。
后车亮灯,这种透光率完全没问题。
最大影响在夜晚没灯环境下倒车,一些老车倒车影像配置不高,这种情况下,低透光率可能会导致看不见,但可以降窗解决,所以综合隐私和视野,我个人现在还是更喜欢15-25透光率的车膜贴侧后。
3、铺贴后的隔热效果陶瓷膜本质是在PET薄膜中添加ATO(氧化锡锑),通过ATO对红外的吸收作用,达到隔热的效果。
我日常通勤是在家有地库,公司有地库,每次出门前玻璃都是不热的。
单程通勤是8km(城市路)或者15km(快速路),通勤时间集中在20-30分钟。
早上从西往东开,晚上从东往西开,太阳基本都是在我前挡前方,黛绿在我的通勤中都能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这里说的体感隔热好是指车内在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被阳光照射到的位置没有热感与热量累计。
对于车膜产品,达成这一效果,我认为就可以认定是隔热有效的。
同样是城市快速路,这是周日正午出门,上海35℃天气,政务太阳从上直射到车内,行驶15分钟左右,基本上光能照到的地方就已经存在热感了,空调可以看到我开22℃,我手放的位置还是体感更热的。
这里是用车35分钟后,我主驾位置侧面被光照的区域热感还是不强烈。
正午侧窗没有被直射,而前挡被猛烈阳光照射得早已达到了极限。
当我开车姿势保持在这样状态时,也能不感觉到热,面对猛烈太阳,陶瓷膜隔热还是有效,就是比较受到限制。
这种手伸出去,明显会感到区域温度更高,这就是陶瓷车膜在极限后不行的情况。
总的来说,在达到极限前,陶瓷吸热车膜体验好,性价比高。
但尤其是前档,如果白天正午用车相对频繁,那么陶瓷车膜到达极限块,基本上大部分吸热膜的饱和值都是相近的,可以理解成只要是陶瓷膜,正午直接照射15分钟就不行了。
反射膜的极限隔热相对好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能把15分钟同样环境的体感变化,拉长到25分钟乃至更长,反射膜也是有吸热隔热机理在作用的,所以两者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差异,做到的只是相对差异。
然后根据文献,一年使用后,陶瓷膜的隔热能力会从55%下降到29%,我是用了超过1年的时间,目前通勤的隔热感受和刚买的时候没有本质差别。
但直晒隔热15分钟就拉跨了,不排除有衰减,只是这个衰减比例,是完全无法用数值验证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或者说,换位思考下,买个车膜,用一年的时间,15分钟正午太阳晒前挡,就会感觉热,对比下花的钱,是觉得值得还是不值得。
我个人还是满意表现的,毕竟我的通勤,目前依旧是起到作用的,哪天我通勤也觉得热了,那我会分享下,我觉得山由这个膜寿命到点了,我会考虑换车膜的。
尾巴以上实际体验,供大家参考,不过黛绿还算是山由体系里价格最便宜的存在。
对比参数仪器的数据,黛绿还是赢过强生冰境一点点。
但是这份表格里,只有黛绿我是长期使用的车膜,其它数值只是来自模拟实验,而不是实际贴车的感受。
反正结合370的价格,黛绿还是很值的,只不过现在山由车膜价格上涨,魅蓝黛绿要700左右,值得买的也就是魅蓝+套餐和不定时更新的退货膜了。
退货膜每次上货我都发了分享,应该最近3批都是值友买到了。
价格真的可以,就是货源不稳定。
根据测试的经验结果,目前500-800价位能考虑的主要产品包含退货膜、科为自然风光、山由魅蓝+。
最主要的问题是现在是个车膜品牌都要把便宜的东西卖贵,比如山由就是这么不停涨价,弄得想买牌子货,就不便宜。
如果要便宜,我还是最看好无品牌的1688批发给汽车美容店的那种膜,不过我自己现在不贴,也就谈不上探路了。
然后建筑膜现在涨价太多太多了,没有性价比,可能大促时会推荐,日常价格不推荐。
现在这个价买建筑膜真的没意思了。
再就是途虎的定制山由,原价买没意思,能谈价可以和门店聊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