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显耀任何一种传统建筑的形成,都是多元发展的,白族的传统建筑也是这样。
白族建筑与中原建筑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是在吸纳中原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由历代白族工匠不断创造,成为能顺应本地自然环境,适应本民族生产生活需要,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建筑形式。
白族民居建筑十分讲究朝向,在民间有“房子要靠山,才做得起人家”的说法。
所以,房子要背靠山坡或遥靠山岭,在洱海西岸多靠苍山面洱海,形成了坐西面东的朝向;在洱海东岸,也是靠山面洱海,为了采光、避风,形成了坐东北面西南的朝向。
这种朝向的选择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环境适应性,是白族民居建筑中一贯遵循的理念。
大理市的白族民居建筑多为重檐二层土木结构,以石为基础,以木为构架,以土砌墙。
屋顶多为硬山顶,利于避风、封火,梁架多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利于固墙、抗震。
建筑形式主要有“一坊一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样式。
在凤阳邑至上末村一带的“土库房”,均以石垒墙,以石做梁,这种民居建筑应是白族最早的民居建筑样式,大概在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已经定型。
一坊一阁 一坊一阁有一坊正房一坊厢房,正房为主房,二层三开间,厢房有一层,也有二层,多为两开间。
由两坊带院场、围墙组合成一个院子。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样式,也是白族建筑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
这种建筑是将汉式合院建筑中的一坊改成一壁,这种创新增大了建筑的空间,减少了建筑压抑感与拥挤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布局特点是由一正两厢一壁围合成一个院落,在正房与厢房交接处形成一个漏角天井,组成了一大二小的三个院内空间,在院内种植树木花草,将自然引入院内,增加了居住环境的优美。
三坊一照壁平面布局主次分明,方正规矩,既不失儒家文化中“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又较合院建筑在采光、舒适、灵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点。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坊带厦房子组成的一个正方形大院,四方交角处有四个“漏角”小天井。
四合五天井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显示了“方、正、组”的建筑思想,“方”,即以方形为主题;“正”,即中轴线对称,整齐有序;“组”,则是由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建筑群体。
方、正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正统的形式观念,也是白族建筑一直遵循的建筑思想。
六合同春 六合同春实际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形式的组合,只是将三坊一照壁单元中的正房改作过厅,正房可设在四合五天井的后面主房中。
喜洲、下关等地白族村落中这种类型住宅较多。
走马转角楼 这是在上述两种组合中,将四幢房子的楼上沟通相互联系起来。
上楼的楼梯一般设上、下两个,分别安置在正房两侧漏角的位置。
楼廊上有制作精美的木栏杆。
总之,大理白族民居不论是哪一种样式,都是封闭式的,除了防风外,还有保证安全的作用。
四合院以上重院都是大家庭的格局,三合院以下形式的出现表明大家庭已经逐渐解体。
大理市以周城为代表的乡村民居建筑群,以喜洲为代表的城镇民居建筑群,都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已作为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其中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则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