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为什么惊得放下了酒杯,他发现了什么?康熙皇帝统治大清近六十载,他手植锦绣江山,开拓疆土,使大清帝国前所未有的强盛昌隆。
然而到了晚年,儿子们为了皇位大打出手,朝中阴云密布。
在这些阵阵惊涛骇浪中,一个孩子出现了,他就是康熙的四阿哥之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特质,让康熙大为惊诧,一反常态地宠爱有加?难道他看到了未来大清帝国的希望所在?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天动地的变故?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骨骨清玄,神清气爽雍正皇帝在位十三载,大清国力虽得到恢复,但朝野上下阴冷肃杀,不免令人生畏。
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弘历二十六岁那年,雍正驾崩,年轻的弘历方才得以继位,从此揭开了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新篇章。
回溯到二十余年前,那是弘历初次入宫谒见的时刻。
彼时乃康熙五十有九年(1720年),四阿哥雍亲王(胤禛)上奏请求,允许十六岁的嫡长子弘历拜见已年过八旬的康熙皇帝。
可谓晚节风华正茂,弘历初见其祖,倒也别有一番端庄秀丽之风采。
据说那日宴会将毕,康熙皇帝含笑端详着这个全身儒雅英武的孙子,精神一振,几欲惊倒手中的爵杯。
原来弘历骨骨清奇,相貌英俊挺拔,双目有神,鹰隼遥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天然霸气,让人过目难忘。
这正如同当年康熙年轻力壮之时的风采,顿时令他想起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往事。
弘历不同于庶出之子,也很是警惕谦恭。
进见时,他首先恭身行礼,躬身下跪,向父执的殷勤至孝,即便寒暄几句,也是收敛有加,有如温润世子。
康熙见他不卑不亢的从容自若,便也将酒盏放低,仔细端详起他的骨骼相貌来。
二、过目成诵,才高胆大弘历自幼资质过人,为当世少有的神童。
他三岁便能背诵《千字文》,七岁时更是能将《资治通鉴》这部浩瀚的编年体史书全本朗诵。
这般惊人的记忆力和悟性,使得他对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四阿哥对弘历予以高度重视,从小就请了宫中最优秀的师资为他传授经文典籍。
令人诧异的是,弘历竟然对刻板枯燥的典籍了如指掌,并自得其乐。
他不仅能背熟经文句读,更能透彻明白其中的奥义。
对于古圣先贤的论述,弘历思路缜密,毫不含糊。
就连最艰深的典籍,他也能侃侃而谈,让宫中师长啧啧称奇。
弘历并非一味钻研书本,他更是兼具武勇之气。
年方十六,便已擅骑射猎,他身手矫健,马术精湛,成为一代箭猛。
每逢打猎之时,康熙总会将弘历带在身旁。
一次,康熙正在狩猎,遇上了一头凶猛的黑熊突然袭击,命悬一线。
正当众人手足无措之际,弘历当机立断,一箭射入黑熊眼眦,救了康熙于危难之中。
当时年仅十六的他,临危不乱,英勇绝伦,令康熙大为赞叹。
康熙上年纪后,对弘历越发器重有加。
他喜欢派弘历在身边伺候,只因他既有才高通达的学问,又有胆大心细的机智勇气。
在朝中习武的时候,康熙经常会亲自点拨弘历。
他欣赏弘历骁勇善战,因而下了莫大的工夫,希望将弘历打造成一员猛将。
每当弘历在演武时展现过人的功力,康熙都会拍案称赞,对他更是赏识有加。
就这样,康熙对于这个孙子爱重有加,视为心腹,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了对他的厚望。
当时就有许多官员在心中窥测,这个孙子也许就是康熙暮年想要培养的嫡传之人。
不可否认,弘历确实不负祖宗期望,青年时期便已初露锋芒,学贯中西,武艺高强,乃是人杰之才。
三、施行新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乾隆即位后,深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为了让国家富强,就必须先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
因此,他施行了一系列新政,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从而使国家经济欣欣向荣。
首先,乾隆颁布了禁止贪污的政策。
凡是地方官员敢于徇私舞弊,侵吞民赋,无不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他又下令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劳作。
这些政策为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增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
不仅如此,在农业生产得到初步的发展之后,乾隆又着手推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
例如在华北地区普及起了深耕细作的方法,使得土地的肥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江南地区则兴修水利,采取了旱涝保收的措施,从而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为了及时掌握全国的灾情,乾隆曾先后三次亲自巡视十八省的灾情。
每到一处,他都要亲自走访农家,了解实际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具体的救灾方案。
有了这样一位尽心尽力的明君,难怪当时的赈灾工作能如此有效,使得无数百姓免于饥馑。
此外,乾隆还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
他认为"人口众多,则国家富强"。
在他的坚持下,朝廷废除了以前的人口限制政策,百姓也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生育子嗣。
这为未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有了显著的成果。
据统计,到乾隆晚年时,全国的人口已超过了三亿,是康熙年间的两倍还多。
与此同时,全国的粮食产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大大超过了人口的需求量。
富余的粮食不仅供给了朝廷,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乾隆继承了康熙的基业,进一步将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倡导开明思想,重视人才教育乾隆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于知识和人才一直怀有崇高的敬意。
因此,在他统治的六十多年间,大清帝国的科技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乾隆十分重视西学东渐。
在他的支持下,大量的西方书籍被引进和翻译,例如《圆理矩尺挥斥》、《几何原本》等译著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在北京设立了馆办,专门从事西书的传播与研究。
这无疑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与此同时,乾隆也十分欣赏和赏识那些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
例如徐光启、梅文鼎等人,都曾受到乾隆的器重和赏识。
这些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想先进,主张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
在他们的建议下,朝廷不断鼓励和支持科技的发展,使得星象、测量、医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当然,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为此,乾隆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科举制度的政策。
他主张考试内容不应只囿于经义疏解,而应吸收更多的实用性知识。
同时,他也下令严惩徇私舞弊的情况,以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这些措施无疑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
除此之外,乾隆还大力扶持和奖励那些有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如汤若望、徐光啟等,都因为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作出了贡献而得到了乾隆的嘉奖。
这无形中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得一批批有价值的新发明不断涌现。
正是由于乾隆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大清帝国在他的统治时期内出现了一股浓厚的学风。
各地书院林立,科技知识得到广泛传播,知识分子也备受推崇。
尤其是在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各类新兴学科不断汇集,使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
乾隆时期这种学术发展的繁荣景象,恐怕在此前任何朝代都是难以企及的。
五、大兴文治武功,强盛国威远播乾隆在位时期,不仅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成就卓著,在军事防御和疆土开拓上亦付出了汗马功劳,使得大清帝国的国力空前强盛,国威遐迩震主。
早在雍正年间,大清便饱受西北边陲的游牧民族骚扰。
为了有效维护边疆安全,乾隆一再亲自督战,终于在连年征伐之后,平定了准葛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叛乱,扫清了西北的隐患。
此后,乾隆又将目光转向了东北的俄罗斯。
当时俄国在那里日益扩张,对大清疆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遏制俄国的蚕食,乾隆命令大军远征,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迫使沙俄削减了在黑龙江一带的势力。
就这样,大清帝国的版图在东北地区彻底巩固了下来。
与此同时,西南边陲的安全形势也引起了乾隆的高度重视。
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当地的一些小邦常年混战不休,对大清的统治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乾隆亲征云贵,经过艰苦的征伐,终于平定了滇黎、保甲等部落的叛乱,确立了大清对那里的有效统治。
自此之后,朝廷不断派遣军队深入内陆各族,不断扩大着疆土的版图。
在乾隆后期,大清帝国的疆域已经由康熙时期的800余万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300余万平方公里,版图之广绵亘数千里,从黑龙江到西藏,从新疆到越南,一时威风无两。
但是,这样大规模的疆土扩张必然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
因此,乾隆十分注重军事实力的建设。
他不断改革军制,增兵扩编,还亲自钻研战略战术,与将士们切磋武艺。
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终于使得大清军队无往而不胜,攻无不克。
正是得益于乾隆在国防建设上的不懈努力,大清帝国才能如此强盛,成为当时东方第一military power。
面对如此雄厚的实力,任何外族都不敢轻易挑衅,只能心服口服。
因此,当时东亚诸国无不被大清帝国压制,纷纷归顺朝贡,成为藩属国家。
大清帝国就这样傲视华夷,国威日盛,享有数百年未有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