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门拳是巴蜀传统武术“五花八叶”中重要的一枝。
《中国武术大辞典》载:“四川化门源流有三:一是清光绪年间,蛾眉修德禅师所传;二是清末,四川广安悦来场王钉峰所传;三是民国初年杨石臣所传。
此拳是根据“易经”原理,结合击、打、跌、拿等技法而自成一体...,徒手套路有三十六闭手、化门单拳、四门拳、八化拳等。
”习云太《简明中国武术辞典》中载:“化门系江西人黄吉川所传,流行于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主要套路有解铃、扣手、制化十三法、三十六闭手等。
”从上面对化门拳的介绍中,似乎三十六闭手不仅是化门中的重要套路,也归属蚕闭门,而且按习云太之说法,化门和蚕闭门两者是相同的。
20世纪80年代,四川武术重要挖掘成果《四川武术大全》中,却将“三十六闭手”放在蚕闭门中,化门中没有“三十六闭手”,却有“四门拳” “八化拳”等。
化门拳作为川东主要的拳术,重庆武术劫有载:“清光绪年间,长寿县袁继山在军队中学得化门拳。
清末,四川广安悦来场王钉峰所传马锡山,1919年赵子虬从马锡山学得此拳,1943年到江北县传授。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这套四川流行的蚕闭门(即化门)拳种——三十六闭手,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腿法手法齐备,是化门拳种的重要套路之一。
”从此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化门拳和蚕闭门是有联系的,而“三十六闭手”既是化门的代表套路,也是蚕闭门的代表套路。
因此,结合大量的资料和实地调研情况...,可以认定,化门拳和蚕闭门有一定的区别(如套路种类就不太相同),赵子虬老先生在学习上述两拳种之后,融合创新,故后有二者融合为一之说。
说明该两类拳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如蚕闭中的“蚕丝” (也称缠丝)和“闭手”技法上都讲究“以化为主”。
因此,有蚕化合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马力《罗守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