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邱新福古老的世界矾都四周地处高山环抱,地势东高西低,溪水自东向西流入福建闽海。
水流出口处称为石门,这里有座红褐色石的狮头似的高山是矿山,几百年的不息开采使整座山已被掏空,露在悬崖外的好几个深邃的矿口,仿佛是青蛙口朝天鼓叫不息。
山下有一碧深潭,水深不可测,则称钟潭,其钟潭遗址就在这里。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二《古迹志一》载:“浮钟,在赤阳山。
相传昔有寺在山上,-夕为大水漂去,其钟坠潭中。
每钟浮,则必雨,土人常以为占。
后高僧至,咒之,钟果上浮,触石铿然,乃没。
”钟潭的故事传说百年,老工人都会知道这则故事来龙去脉:很早很早以前,溪旁山上建立一座寺院,香烛鼎盛。
不久以后,“矾势”兴旺起来。
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山洪暴发,泥石 流将寺院推倒,寺院里的铜钟被洪 水堆到深潭,于是不久好几座矾窑倒闭。
以后碰到大雷雨,钟不时会慢慢地浮上来,如果发出嗡嗡的响声,那么这年头“矾头势”就会好转。
后来有一个和尚在潭边念念咒词,沉在潭底的钟忽然浮了上来,钟缘碰到岩石,发出嗡嗡的响声,-会儿又沉了下去。
从此,钟不再浮上来,“矾头势”也就日益衰落下去。
后来推翻清朝,赶走日本鬼子,虽然有人听见钟浮上来响三声。
工人们指望这回会出头,可是以后“矾头势”更加恶化;矾窑厂倒闭,工人失业,走投无路,不少人投潭自杀。
旧社会矾山出现四幕悲剧戏名称《大补缸》、《陈子龙打败兵》、《南天门走雪》、《《八幅金裙拆散》。
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无保障。
解放后,工人当家作主,随着矾业发展,矾山经济繁荣,矾山面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因此钟潭的传说渐渐被人淡忘。
关于钟潭传说有清乾隆二十一年平阳知县徐恕赋长诗《咏浮钟》可以作证:“澄潭窈无底,中有神钟潜。
往时悬寺阁,光气霏华檐。
洪 水倏宵发,漂堕于此淹。
骊龙抱珠睡,错处不敢嫌。
铣于激巨浪,钲甬摩赤缣。
有时出水面,册氓争趋觇。
荇藻栖盘螭,碧染于思髯。
沙际乍游衍,飞雨俄四沾。
灵异不可诘,欲辩口已箝。
钟工号凫氏,虽取虚浮兼。
讵有万钧重,轻举如芒纤。
沉浮验晴雨,难以常理占。
指筇蹋硗确,探奇意一适。
波光射高壁,皎若镜启奁。
凉风披修修,倾崖立阽阽。
彷佛迹水内,旋虫见微尖。
何当邀梵僧,咒出得快瞻。
推广齐谐志,于此须续添。
”全诗形象描写了钟潭及其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