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某人影响,我现在也学习心理学了。
读了不少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包括深度沟通、专业催眠、意象对话、原生家庭、钝感力、家庭教育、释梦、控制焦虑、认知天性,等等。
还挺受启发,也发现了自己认知上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对照并回顾,我承认自己“后知后觉”。
先驱们因为先知先觉,超于众人,不被认知和了解而孤独,他们是痛苦的。
越是伟大的人,越有孤独的伤痛。
据说毛主席屡次因为不被时人理解而无奈,他的眼光太超前,思虑太深远。
君子不知,小人钻营,才有了文革的时局。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王安石变法,当时号称君子的苏、司马等人皆反对,新党鼎助,被列入奸臣传的甚多。
王莽改制失败而致骂名,大约也是因为超前。
先知因超前而诬,后知因落后而悔。
我常常想,这世上要是有后悔药或者月光宝盒多好啊!如果时光倒流,一定会避开荆棘之路。
“地下室人格”是我独创的一个词汇,不知有没有道理。
我不喜欢孤独,又喜欢孤独,很矛盾。
走在大街上,看车水马龙,听人声喧哗,觉得很吵闹。
能够得以安闲的时刻,我宁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可是,躲进小楼,我更喜欢待在地下室里。
无论是茶室、客厅还是书房、寓所,想一个人静静待着的时候,我更喜好地下室的氛围和环境。
一个人待在十平方的小室内,一桌、两凳,就静默地坐着,读书、喝茶、沉思。
在楼上,还能听得到外界的声音,看得到朝阳的升起和斜晖的降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傍晚上班族的归来。
而在地下室里,只有灯光。
这里完全与世隔绝,没有阳光,没有声音,没有忍不住想要去吃的零食,时光,在这里静止,凝滞。
我猜不出自己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不知道这世上是否还有人与我一样,拥有“地下室人格”的寂寞与寥落。
我也在想,这是一种性格因素?还是一种年龄体现?说来很搞笑,我在书城阅读的时候,不管读何种书,端坐在木凳上,一本正经地捧书阅览,看着看着,就打起盹来,一准会进入梦乡。
连续了好多次,自己都觉得奇怪。
可能,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反映吧?有时候很安静,有时候很焦虑,有时候很想念乡村,有时候却还不甘心想做些事业。
总之,处在矛盾交织的复杂状态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部小说,叫《地下室手记》。
在书的开头,陀氏:“意识太过丰富——这是一种病,一种千真万确、不折不扣的病。
”或许,我们都有自己的“意识过剩”状态,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病人。
人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屏蔽外界的噪音,放下内心的忧惧,直面真实的人生。
我尊重自己,是因为我自己身上至少还能够拥有懒惰;我身上至少还有一种似乎是确凿不移、自己也坚信不移的品性。
虽然,无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