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夏蝉冬雪。
这里是左岸三十一的行旅日记,与您分享旅途中的美景、美食。
长城是古代中国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一条连绵不断的边墙,高大、威武、坚固,用来防御阻隔敌国的入侵。
如今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每天去拜访长城的游客络绎不绝。
但你知道吗?在南方,在广东,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南海长城“的地方。
它就在东莞虎门的南海入海口,这也是一个被称为”金锁铜关“的地方。
虎门地处珠江口的咽喉位置,是中国南大门的海防要塞,明朝就开始在这里设置军事设施。
到了清朝的鸦片战争之前,虎门东西两岸就已经有了威远、镇远、靖远、沙角、大角、横档、南山、大虎、新涌、蕉门、巩固、永安等炮台了。
这些炮台炮位的视线相互交错穿插上下左右,在海面上构建了一道又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在鸦片战争之前,这里是令英军震慑的”金锁铜关“。
可惜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伊始便屈辱求和,琦善拱手媚敌、拔除暗桩、解散水勇、拆除军防。
以致于门户洞开,英军趁虚直入,海防军民为保家卫国英勇抗敌,奈何武器落后、寡难敌众,加上朝廷拒援,浴血奋战后,炮台最终还是失守。
这些炮台就分布在如今的虎门大桥两侧的山上林间以及海中的岛屿上。
威远炮台纪念馆向里走,右侧一条石阶山路往上爬,我们去看看当年构建成”南海长城“的那些炮台。
一路往上能看到斑驳的围墙上爬满了青苔,这些围墙都很厚,目测大约在一米五左右,有些部分已坍塌。
跨过虎门大桥上方的天桥,来到大桥右侧的南山崎岖的山路往上蔓延。
这里的台阶很多都带着陡峭感,爬得特别累,真的有攀爬长城的那种感觉。
这些的护墙、石道、堡垒都带着深深的年代沧桑感,令人肃然起敬。
珠江口东岸,威远岛南山山顶,这个位置是整座山的最高点。
山顶上有坍塌的兵营和完整的围墙,围墙上分布着一个一个用来射击的枪眼,围墙西门处有一门德国产的克虏伯大炮和一个炮座。
大炮黑森森的,没有一点锈迹,炮身有八米五长,这个长度差不多现在的三层的楼房,这门大炮的射程有十公里,每分钟可发射一至二发炮弹。
南山山顶右边的小路稍往下走一段是一块观景台,观景台视野开阔。
清爽的海风迎面吹拂,可以坐下休憩一下。
在这里能看到辽阔的海面,繁华的虎门港码头,和远远的高楼大厦。
虎门大桥就在脚下,轮船在海面穿梭,巨轮呜呜的汽笛长鸣声声声入耳,让人心旷神怡。
观景台一直往下走,快到山脚下的位置,就能看到镇远炮台了。
因为位于山背面,避免了来自海上火炮的攻击,这里建有一个弹药储存库存,还有保存完整的清兵营。
镇远炮台依着山势,非常的雄伟壮观。
每个炮台都是相互联通的,镇远炮台右边山路能到达另一边的蛇头湾炮台,往上就是山腰的靖远炮台和山顶的南山顶炮台。
威远炮台就在虎门大桥左侧下方,背山面海。
临海处有26个石砌的暗炮位,还有三个露天炮位,暗炮洞的后面有一条两米多宽的的炮巷,炮巷后面隔着两米多宽还有一条护墙,墙上设有枪眼。
威远炮台结构严谨,险要壮观。
炮巷和护墙有些部分已是断壁残垣;大炮也都已铁透斑斑,铭文模糊。
每一个走过这里的游客都应该向他们致敬,在百年前腥风血雨中,它们陪伴着那些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为中华海域筑起过一道宁死不屈的防线。
你知道吗广东有座“南海长城”,它就在东莞虎门的珠江入海口,被称为“金锁铜关”。
但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里曾经深染忠魂血。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百年国耻今已雪。
山河无恙,英灵们得以告慰。
那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砖都曾经见证过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它们,抚摸下历史的痕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左岸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