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清朝政府实行拓边政策,安东地区的山东、河北等地垦殖的汉民日益增多。
同治年间,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爆发“捻军起义”,连年战乱加上天灾,致使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这些难民大部分经海路来到沙河子地区落脚,之后逐渐形成规模。
早期安东鸭绿江岸木场1874年,清政府为“归化流民”,宣布“东边地带全部开禁”,“聚宝街”已成雏形,从现今的县前街到中富街470米长的街道(现前聚宝街北),有东泰恒、双合栈、丰裕同等大大小小几十家店铺,形成规模较大的商业街。
因各店铺门前挂有木牌,书写店名及服务项目,以招揽客人,故名“招牌街”。
招牌街旧貌招牌街顺着小沙河建起,道路左边房子高起建有女儿墙,右边的房子多为起脊的平房。
这条街就是现在的聚宝街,这是安东历史上的第一条商业街,自然也是安东的商业中心。
安东商业中心的形成要早于安东的县治。
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才设置安东县。
当时,安东货物运输主要经由水运,聚宝街与小沙河距离最近,尽享舟楫之利。
船停在岸边,搭上一块木板就可卸货,有时水位升高,无需木板即可直接卸货,形成“前店后码头”的模式。
此外,这里地势较高,可免水患侵扰。
现在,很难寻找到小沙河的踪迹了。
只留下聚宝街的街名和狭窄的街道,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有过码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安东设县以后,县衙先是建在金汤街,后到县前街,离聚宝街都很近。
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的联姻,吸引了更多人流、商号来到聚宝街附近立家兴业。
1918年,安东扩埠,开始统一街路名称,正式将这条街统称为“聚宝街”,寓意“地望吉祥,财源不断”。
后不断发展,向外平行扩充,把相邻的街道取名“后聚宝街”。
至此,聚宝街有了“前后”之分。
上世纪初的安东聚宝街早年,前聚宝街经营油坊的多,创办于光绪元年(1875年)的双合栈为这条街上的第一家油坊,这条街还有东泰恒、政裕号、丰裕同等安东地区有名的油坊。
到了民国时期,双合栈油坊年产豆油百万斤,豆饼20万块;政裕号油坊年产豆油70多万斤,豆饼27万余块,畅销国内,并销往海外;除了油坊,这里还有粮站、糕点店、木铺、书局、钱庄等买卖。
后聚宝街则有银行、织布厂等产业。
“仙露芳”糕点驰名鸭绿江、浑江流域。
后聚宝街的“玉记”“和玉成”织布厂,产品行销省内。
安东民间资本家房产第一大户袁伯葵,在前聚宝街的房产就达140间,占地2240平方米。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为两条聚宝街发展的黄金期。
“九·一八”事变后, 1939年,日本人发出禁令,禁止中国人吃大米、黄豆,只能吃粗粮;1940年,又要求各商店变为“配给所”(让卖什么才能卖什么),同年7月,安东12家油坊管理权被日本掌握。
从此,前后聚宝街的支柱行业——油坊业,走向衰落;同年7月,粮食又被日本人管控,安东的粮市发展受到打击。
此后,聚宝街的商业完全衰落,只剩下福兴堂大药房和木匠铺等少许手工业作坊。
我童年时期,住在与聚宝街一街之隔的公安后街,福兴堂还在营业,离我们家很近,只是收归公有。
本世纪初,我家住聚宝街,街旁尽是民宅,已经没有了商业街的痕迹了。
日据时期的安东市场通日伪时期,安东的商业中心转移到市场通,即现在的五经街。
市场通东起头道桥坝岗,西至现在的凯旋路铁路路基,全长1150米。
市场通直接与安东商贸街兴隆街,即“清国马路”对接,南临鸭绿江江岸日本所占渡口,包括早期日本的手压轻便军用铁路线始发站“铁一浦”,商业日趋繁盛,后称之为“市场通”。
市场通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商业第一街,风头自然盖过其他日本街市。
尽占先机,所以商业极其繁盛。
日本最早的邮电局就设在市场通(后因火毁另迁)。
市场通周边,北有安东神社,南有菜市场、剧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贸住宅区。
因人口稠密,当时市场通的日本商店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多集中在头道桥以西至六纬路一段。
主要有:兴和号商店、丸善商店、小西时计店(钟表店)、一柳商店,此外还有理发馆、运动场、安东金融会社、服装店、家具店……同时,这里也是早期日本各大银行聚集地,有满洲商业银行、株式会社安东银行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住六经街,与五经街非常近,那时候,五经街还遗存着市场通的印记,一些老建筑还在。
光复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特别是1954年,安东实行公私合营,一些小作坊,都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归了“大堆”,小作坊大都离开了自己经营的地方,集中到相对大一点的门市,此时,以六道口为中心的核心商业区的地位凸现。
六道口在日居时期和光复前后,不远处的旧市街就是当时商贾汇聚的发达街区,其南接日本附属地,东临鸭绿江,西、北等方向与当时安东著名的商业街区广济街、前聚宝街、后聚宝街等相邻。
“六道口”的六条街道都是闻名遐迩的“买卖街”,其周边分布着重要的商业和民生设施,诸如菜市、粮市、鱼市、柴草市等。
位于六道口五交化公司公私合营以后,开始计划经济,批发单位成为商业流通的主流,六道口以第二百货商店为中心,周边有医药公司、糖酒公司、五交化公司、百货公司、化工站、纺织站等。
我小时候,非常好奇地趴在百货公司批发站的窗口往里望,看到封面和我不一样的作业本,就是买不到,因为我们周围的商店没有批发到这样的本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锦山大街的贯通,贯穿六道口的中富街、金汤街由交通主干道,变为辅路;加之“二商店”搬迁,开始市场经济体制,国营商业批发主渠道实现多元化,各类批发站的作用衰减,六道口的商业中心位置发生转移。
八十年代的丹东新一百1981年,丹东第一百货商店改建,经营面积扩大,一时成为丹东百货第一商城。
一商店坐落在七经街上,与站前广场毗邻,当时周边有丹东商场和七经街上的众多小商铺呼应,一时成为丹东新的商业中心,七经街作为商业街日臻成熟。
九十年代,我家就住在一商店的后身,九街副食店附近,那时候,这附近很是喧闹。
随着私营经济的繁荣,一商店的商业中心地位昙花一现。
新柳步行街新柳步行街的崛起,使得新安街成为丹东市新的商业中心。
历史上的新安街,北起县前街的新安小学(后西迁至现址)门前,南抵兴隆街的四海宾饭店门前,全长630米左右,宽近20米,曾被市民称作“大马路”。
旧中国,就是繁华之地。
这条街前文有过叙述,大家可关注我的公众号,翻看一下。
八十年代中期,新安街两个电影院周围,是小吃一条街。
除了街道两旁有门市的商家,亦有许多流动的小贩沿着街边摆摊,其中经营饮食的比较多,有油条、豆浆、杏仁茶、切糕、豆腐脑、焖子、烧鸡、凉粉、海鲜、猪头肉、面条、水果……全是摆摊的人。
八十年代末,新安步行街北段被开辟为销售轻工纺织产品的马路市场。
广济街口到县前街的路段被四排、数百户个体摊床占满,形成了辽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个体轻工纺织品市场。
本世纪初,新安街经过多次改造,有了今天的模样。
当时,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条街,在丹东,这条街就叫新柳步行街。
丹东万达广场2012年前后,万达集团投资建设丹东万达广场,其中商业综合体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这是丹东市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商业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随着万达商圈的形成,丹东市商业中心再次发生转移。
谁也没有想到,互联网经济发展得如此迅速,网上交易严重影响到实体店的发展,威胁到实体店的存在。
现在,万达广场也不似最初的繁华。
我们面临着的一切变化得太快,若干年后,我们在追忆丹东商业中心的时候,还会有一连串的地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