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桂林这个依山傍水的古村,厉害的村民能说四门“外语”(桂林村庄风景)

发布:2024-09-13 浏览:47

核心提示:国道323线,南去进入平乐县,从榕津往同安约2公里公路边,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村庄——华山。华山古村此村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古街、古道、古民居、粤东会馆、清代进士宅,以及气势宏伟的马头墙等古建筑,保存完好,见证了华山马蹄飞扬、车水马龙、船来船往的繁华景象。华山老街,住着百来户人家,有27个姓氏,皆于明末清初由广东沿海移居到此。至今,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还保留着自己家乡特有的方言。比如广东搬迁来的,在家里就说粤语,福建搬迁来的,在家里就说闽语,湖南搬迁来的,就说湖南话,出门在街上与人交谈,就说

国道323线,南去进入平乐县,从榕津往同安约2公里公路边,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村庄——华山。
华山古村此村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历史。
古街、古道、古民居、粤东会馆、清代进士宅,以及气势宏伟的马头墙等古建筑,保存完好,见证了华山马蹄飞扬、车水马龙、船来船往的繁华景象。
华山老街,住着百来户人家,有27个姓氏,皆于明末清初由广东沿海移居到此。
至今,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还保留着自己家乡特有的方言。
比如广东搬迁来的,在家里就说粤语,福建搬迁来的,在家里就说闽语,湖南搬迁来的,就说湖南话,出门在街上与人交谈,就说本地土话。
就连嫁入村里的媳妇也都入乡随俗,很快便学会了当地方言。
易老伯年逾八旬,据他介绍:华山古称华山埠,原只是一条通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重要的水路,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无人在此居住,因便利水陆交通,在此有了船舶停靠的码头和商贾歇脚的小驿站。
久而久之,日渐兴盛、繁荣,远近闻名。
华山村的古香古色,除了青石板街道,还呈现在一扇门、一条巷上。
村中有一条宽不到两米,幽深、静谧的青石巷道,穿过青砖砌成的小门,通向后山,蜿蜒而去。
这便是华山古道!史料记载:华山古道以县城为起点,东经团山塘、兴隆塘、榕津塘、华山塘、沙江塘到昭平,是历代官吏、地方、上行、运送财粮必经之地。
此外,离华山村约半里路远,有一同安内河渡口,从这里走水路上可达钟山、八步至广州,下通平乐到桂林,北可通恭城至湖南。
明末清初,天灾人祸,时局动乱,有李、易、胡、梁、谭、刘、陈姓人家,成群结队从广东鹤山经水路沿途打渔,路过华山,见此土地肥沃,风光秀丽。
水陆交通方便,人流物流量大,是块经商宝地,便在河边建码头,定居下来做生意。
天长日久,贸易日渐红火,吸引福建、江西、湖南商人纷纷来此经商,他们从水路带来的食盐、火柴、布匹、煤油等到此出售,当地村民也纷纷把土特产、山货用肩挑、人扛、马驮到这里交换。
于是就形成了华山圩日,逢一、四、七圩日,四面八方村民都到华山赶圩。
随着商业的繁荣,吸引大量沿海商人到此经商、建房、定居。
很快,华山由原来无人居住的小驿站,发展到百来户人家,达数百人。
他们在华山修建一条宽3米多、长约500米的青石板街,两旁80多间青砖青瓦民居,几乎间间是铺面:馆铺、伙铺、药铺、杂货铺等,百货俱全。
笔者发现,存留商铺的一楼窗前,都有一个摆放商品的方形石板,石头砌成,高三尺,宽六尺,这就是当年的货柜。
村民介绍,过去每天货柜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商品,明码实价标出,买主不必照看,过往路人挑选好自己需要的商品,通过窗户,把钱递给老板或搁在货柜即可。
华山最具特色的民居古建筑,当数粤东会馆,保存完好无损。
该馆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位于华山风水极佳的燕子头,1200平方米。
历来作为议事聚会共叙乡情的场所。
会馆由正厅(天后庙)、雨亭、戏台三部分组成。
正堂两侧上方,除了有书法,还有人物、花木彩画。
最吸引眼球的,是厅堂 “麒麟吐玉书”、“龙马授河图”两块彩色木雕。
雨亭木架结构,亭顶由6个砖墩和10根大杉木柱子托起,四角有鳄鱼尾式的翘檐、瓦龙砖砌,高尺许,两面彩画,蔚为壮观。
正厅大门对联曰:华盖照临桑梓地,山川钟毓栋梁材。
华山村的居民,祖辈从广东、福建沿海迁徙而来的同时,也把对妈祖的信奉带来,至今华山居民个个信仰妈祖。
妈祖圣像就栖身于粤东会馆。
带着时代的记忆,已在华山落地生根。
置放于“天后宫”内的妈祖金身,面目慈祥,美丽端庄。
华山妈祖庙,香火极旺,农历三月二十二“妈祖节”,村里更是热闹非凡,舞狮子、耍龙灯、唱彩调,水泄不通。
最热闹的当数粤东会馆前的戏台,自“妈祖节”头天开始,不分昼夜,戏台开场鼓锣声一响,华山或附近村子居民都会闻声赶来,还有十里八乡专为看戏而来的亲朋好友,纷纷拥在台前,或坐或站。
男女老幼,随着戏情喜怒哀乐,要么捧腹大笑,要么掩面陪泪。
史料所记,明清时,平乐共有17位进士。
华山村榜上有名,李炳文首屈一指。
他的故事,今人依然津津乐道。
李炳文生于1867年,字虎臣,自幼聪明灵利,年轻时到桂林府参加举子考试,面试时,主考官得知李来自人杰地灵的华山,便以华山“山”字下联出题,索李上联应对:山川继统栋梁材。
李炳文不假思索,从容对答:华盖照临桑梓地。
无懈可击,妙哉:华盖照临桑梓地,山川继统栋梁材。
考官非常满意,将其评为第一。
李炳文正式获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并被御赐为三甲进士。
400多年来,对联“华盖照临桑梓地,山川钟毓栋梁材”一直挂在华山粤东会馆正厅大门上,以此激励华山后辈勤奋苦读、积极向上。
华山老街,李炳文故居保留依然完好,其大门上挂有一块“进士”牌匾。
三进式的老宅高大伟岸,雕龙画凤,檐上饰有壁画、花草、以及各种木雕,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技艺,穿行其间,“富甲一方”家底,可见一斑。
李炳文高中进士,做了桂林知府府官,依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
华山阿勇回忆说,李炳文曾私人出资创办华山小学堂。
民国时期,阿勇太公家境贫寒,李炳文见其身材高大、忠厚老实、且有一身力气,便雇他做了贴身的轿夫。
那年,青黄不接,民不聊生。
有一天,李炳文坐轿出门,感觉轿夫走得比往日慢,掀开轿帘子向外看,发现平时健步如飞的阿勇太公举步维艰。
李炳文下得轿来,看到阿勇太公面如土色,问:“病了吗?”阿勇太公答:没有,我肚子饿,所以没有力气。
家里粮食欠收,老爷你给的工钱全部用来补贴家用,眼看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因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堂,全家一日只吃二餐,为的是从牙缝里省钱,准备送孩子上学。
李炳文听后十分感动,想到华山还有多少因家贫上不起学的孩子,一番深思熟虑后,李炳文决定私人出资,着手创办华山小学,免费招收学生,让华山所有适龄穷苦孩子都能上学。
学校建好后,他从梧州聘请先生到华山小学任教。
受父亲的影响,战争年代,李炳文的两个儿子散尽家财,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不负社稷的良才。
李炳文故居满载繁华盛誉的华山村,曾经遭受过重创,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过境,突袭华山,纵火烧房,使半个华山村变成废墟。
随着当今陆路的发展,曾经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华山古圩商埠地位,已然失去光环。
而今商埠不在,传统工艺仍在,传统文化永存。
时下华山居民或经商,或从事手工业,传统柿饼加工闻名遐迩,享誉东南亚。
一批外出务工的华山青年,依托华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回乡把老街的古民居装扮一新,办起了颇具特色的农家乐,组办电商合作社,经营农副产品。
秉承着老祖宗商业血统和文化,华山人生活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教你难打的广东话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