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架空线路杆塔倾覆、杆塔承受过大的弯矩和横担扭歪等,需要在杆塔或横担等部位打设拉线。
电杆拉线一般都是呈空间布置,拉线方向与荷载方向往往不在同一平面内。
即使在同一计算状态下各条拉线的荷载及伸长量也各不相同,故必须对每一条拉线进行受力计算。
作用在拉线上的荷载有拉线自重力、风荷载、覆冰和拉线金具的重力, 后者由于常设在拉线的两端一般可略之。
拉线的作用是使拉线产生的力矩平衡杆塔承受的不平衡力矩,增加杆塔的稳定性。
凡承受固定性不平衡荷载比较显着的电杆,如终端杆、角度杆、跨越杆等均应装设拉线。
为了避免线路受强大风力荷载的破坏,或在土质松软的地区为了增加电杆的稳定性,也应装设拉线。
1、拉线的分类1.1、根据作用不同,在应力方面分为张力拉线和风力拉线两种。
a、张力拉线用于平衡导线、避雷线的张力,其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于拉线与地面有一夹角β,所以平衡导线、避雷线张力P的是拉线的水平分力Fx拉线承受的力为:F=P/cosβ式中:F为拉线承受的力(KN);P为导线、避雷线的最大张力(KN);β为拉线与地面的夹角。
b、防风拉线用于平衡水平风力。
防风拉线要根据本地区气候及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装设防风拉线,比如线路经过河套、泥沼地段应适当装设防风拉线,可根据地势地理情况定夺安装几处。
10kV配网线路钢筋混凝土电杆—般均能承受电杆和导线上的水平风力,通常情况下可以不装设防风。
大多数防风拉线装设在输电线路上,安装在输电线路的两侧,也可采用十字形、x形安装如下图所示。
(a)人字形:线路两侧拉线与线路方向垂直夹角90°,用于增强杆塔抗风或稳定性。
(b)十字形:线路两侧拉线与线路方向垂直夹角90°,顺线路方向夹角0°,用于增加耐张杆塔、土质松软地区杆塔的稳定性或增强杆塔抗风性及防止导线断线而缩小事故范围。
(c)X形:线路两侧拉线与线路方向夹角45°。
1.2根据拉线形式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拉线类型a.普通拉线:用于线路的终端杆塔、小角度的转角杆塔、耐张杆塔等处,主要起平衡张力的作用。
b.过道拉线(又称水平拉线):由于配电线路距离道路太近不能就地安装拉线或因跨越其它设备时采用,它由一根拉线杆、一条过道拉线和一条普通拉线组成,过道拉线对过道应保持一定的高度。
c. V型拉线(又称为Y型拉线):这种拉线分别为垂直V形和水平V形两种。
d.弓形拉线(又称自身拉线):为防止杆塔弯曲、平衡导线不平衡张力而又因地形限制不安装普通拉线时使用。
在受地形或周围环境的限制不能安装普通拉线,且导线截面较小、 受力较小情况下可安装弓形拉线防止电杆倾覆。
e.共同拉线:应用在直线线路上,如同一电杆的一侧导线粗,另一侧导线细,则两侧荷载不同产生的不平衡张力,但又无地方装设拉线,只能把拉线装设在第二根电杆上。
f.撑杆:因地形限制不便于安装普通拉线而在导线张力或张力合力的方向上装设撑杆以平衡导线的不平衡张力。
2、拉线的组成从上到下,配电线路杆塔的拉线一般由下列元件构成:拉线抱箍、延长环、楔型线夹(俗称上把)、绞线、拉线绝缘子、绞线、UT型线夹(俗称下把、底把)、拉线棒和拉线盘(过去采用地横木)。
3、拉线的设计3.1、拉线的设计原则a.必须先进行实地勘察,注意打拉线方向是否有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拉线设计方案。
b.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使线路长度最短、转角少、特殊跨少,减少打拉线数量。
c.应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
e.拉线坑应尽量避开塌陷及可能塌陷的地带,注意拉线边坡距离。
3.2拉线受力的计算T--拉线受力简易计算值,N;n--导线根数,一般为2根、3根或4根;TP--导线综合拉断力(一般为0.95倍额定拉断力,既0.95Tj),N;k--导线安全系数;α--拉线对地夹角,一般450或600。
注:以上按顺线拉简易估算,若其他方式可以通过角度计算拉线的受力值。
也可以通过以下相对准确的方法进行如简易计算:T=∑TP·hi/(K·H·cosα)H--拉线悬挂点对地的距离,m;hi--各层导线的水平纵向张力对地的距离,m。
由此可知,拉线的受力和导线安全系数有关,安全系数越大,拉线受力越小,选择相应的拉线截面积小。
一般来说,线路较长,导线线径较粗,则线路拉力较大,要根据线路段的长度、线径的粗细,也就是根据线路的拉力大小来确定拉线的粗细、拉盘的大小、拉棒的粗细。
各种拉线最大容许拉力3.3拉线选型TPg=0.0025TT--拉线受力简易计算值,N;TPg--拉线最小破断力,kN;根据以上的计算的拉线最小破断力从镀锌钢绞线中选择满足破断力要求的镀锌钢绞线。
镀锌钢绞线参数可以从《镀锌钢绞线YB/T 5004-2012》中选取。
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拉线的截面:S=2.5T/1176S--拉线截面,mm2;配网中常用拉线型号见下表:3.4拉线长度计算L = (H/cosα) + C式中:L--拉线长度,mm;H--拉线悬挂点到施工基面的高度,mm;α--拉线对地夹角,一般450或600;C--一般为500——700 mm。
经验公式:L=0.72(H+a)=[(H+a)×8×9]÷100a─拉棒与电杆水平距离,m3.5拉线的设计形式钢筋混凝土电杆的拉线一般不装设拉线绝缘子,如拉线从导线之间穿过,应装设与线路电压等级相同的拉线绝缘子或采取其它绝缘措施。
拉线绝缘子应装在最低导线以下,在断拉线的情况下,拉线绝缘子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m。
拉线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因此,拉线的设计应严格执行规程要求。
但是,拉线绝缘子毕竟没有直拉牢固,必须用楔型线夹卡牢,要保证绝缘子两端钢线绝对能承受线路侧的拉力。
3.6拉线的设计要求拉线的截面要与所拉导线的截面相对应,其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最小规格不小于35mm2。
拉棒直径不应小于16mm,拉盘不低于40cm×60cm。
拉盘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电杆的倾覆力矩确定。
按要求,底把露出地面部分的长度应为0.3——0.5m。
拉棒略短,拉盘埋深可浅一些,但不得浅于线路的电杆埋设深度。
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拉线棒及其它地下铁件应热镀锌。
严重腐蚀地区,拉线棒直径应适当加大2——4mm或采用其它有效的防腐措施。
跨越道路、电车行车线的水平拉线,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m或9m。
3.7拉线坑的定位必须定位在实处,不得定在淤泥、河坎上。
这些地方有时虽然埋得很深,但覆盖的泥土压力不足,达不到要求的拉力,拉线坑的填土必须是实土,不得将淤泥、容易腐烂不实的杂物填入拉线坑内,以防造成压力不足,拉盘向上爬移。
输电线路拉线坑以设计为准。
4、拉线的安装4.1拉线安装的一般规定a.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应小于45°,当受环境限制时不小于30°;b.拉线与线路方向应对正,角度与线路的分角线应对正,防风拉线应与线路垂直;c.拉线两端应设心形环;d.拉线采用钢绞线时,固定可采用直径为3.2mm的铁线缠绕。
缠绕应整齐、紧密。
e.终端杆的拉线及耐张杆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分角拉线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应,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
4.2拉线制作与安装的技术和工艺要要求a.拉线棒外露地面部分的长度应为500——700mm。
b.安装前丝扣上应涂润滑剂;c.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线夹凸肚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应损伤线股;e.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拉线断头处与拉线主线应固定可靠,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为300——500mm,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扎牢;f.UT型线夹螺杆应露扣,并应有不小于1/2螺杆丝扣长度可供调紧,调整后,UT型线夹的双螺母应并紧。
g.拉棒从拉盘拉出方向要与拉线对应,而拉盘埋入时拉盘的平面要与拉棒垂直,拉线棒与拉线盘的连接应使用双螺母。
埋设拉线盘的拉线坑应有滑坡(马道),拉线坑、杆坑的回填土,应每0.3m夯实一次,最后必须培出高于地面0.3——0.5m的防沉土台,在拉线和电杆易受洪水冲刷的地方,应设保护桩。
h.采用楔型线夹及UT型线夹固定的拉线安装时,要做到:·安装前丝扣上应涂润滑剂;·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线夹的凸肚应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得损伤导线;·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不宜超过0.4m;·同一组拉线使用双丝夹时,其尾线端的方向应作统一规定。
i.采用顶杆(撑杆)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符合设计要求;·顶杆底部埋深不小于0.5m;·主杆连接紧密、牢固。
g.水平拉线拉杆拉线的抱箍应上在拉杆杆头处,水平至地面拉线的抱箍上在下侧,两者不可同上—个抱箍。
k.如拉线穿越线路必须加有拉线绝缘子,拉线绝缘子也可用悬式绝缘子代替。
l.紧线时拉线处必须留有有施工经验的人员看守,在紧线过程中认真检查拉线情况有无变化,如电杆垂直与地面或向内角侧倾斜应立即停止紧线,将拉线调整好再进行紧线。
在紧线中和紧线后要仔细检查拉线的状态,特别是拉线坑的压土情况,要检查是否有裂缝、拉棒爬起、泥土下沉等现象。
m.输电线路的拉线在施工完成后,UT线夹应加有防盗帽。
城市内的拉线应有警示标志以防误碰、误撞伤人等措施。
4.3拉线抱箍位置拉线抱箍一般固定在横担下方不大于0.3m处。
有的施工人员图省事,借用顶相双合抱箍来固定拉线或拉线抱箍安装在横担上方,这都是极不安全的做法,必须改正,因为一旦拉线松弛或突然断开,拉线必定会靠近导线,甚至会弹在导线上,后果不堪设想。
4.4同杆架设的多回路线路在施工中,如果先收上端导线,就应先做上端的拉线,相应地后做下端拉线,再收下端导线。
这样,能让电杆及拉线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有个适应过程,使第一道拉线达到一定的拉力。
而在做第二道拉线时,第二道拉线的拉力要保持与第一道拉线相等,这样才能使两道拉线承受同样的拉力。
4.5同杆架设线路的两条或多条拉线当一基电杆上装设两条或多条接线时,必须考虑到几条拉线共用力度,以确定拉盘大小和埋深及拉棒粗细。
施工中拉线不应有过松、过紧、受力不均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