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听了一些西外师生的网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在形式、流程、结构等方面确有不同,但这俩种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基本的共通点。
其中有一项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坡度”感。
所谓的“坡度”感,就是教师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在课堂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的认知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的联接通道。
这条通道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认知路径。
这一具体认知路径不是平坦的直线上升,而是一个“坡度”式的,迂回曲折,有时会象盘山公路那样,螺旋式地往上延伸。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会碰到俩个极端,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的内容、所提的问题,让学生一目了然,轻轻松松、不费很大劲就能理解掌握应用。
真是一马平川,行云流水,不需多大努力,师生皆大欢喜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另一种情况是整个课堂学生压力山大,教师讲的问的,无论学生如何努力,都难找到正确答案,学生沮丧、教师失望,教与学之间距离难以逾越。
好课堂是在难易间找到平衡。
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让学生认知无压力缺挑战,但也不能一下压垮学生。
有效课堂一定是激起学生求知的兴奋感,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地“跳一跳”,去努力达到教师预设的标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具体学习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精心没计的认知阶梯与“脚手架”,学生的认知过程绝不是平面化的直线演进,而更像是登山“爬坡”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是根据学情设计好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合适坡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实实在在地逐级上升。
在有效课堂中,教师每一段的讲解、问题、师生互动,都是前后相连、层层递进,由简而繁、从易到难,从一伸手能抓住到一步步地助跑起跳才能触顶。
孩子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认知的活力持续地被触发,师生的对话、提问、互动、讨论一步步向课堂目标的顶峰登攀、师生虽需付出脑力心力,有时也会“气喘吁吁”,犹如爬山登顶。
好课从来不应是如平地走路,气顺路畅。
有时听一堂课,学生似乎学得轻易顺畅,答案个个正确、没有“卡顿”和意外,但其课堂的认知与思维含量却不高。
其实,越是好课、越是曲折迂回,不要怕学生答错犯错摔跟斗,认知中的错误,是学习中最好的“反思点”,越是“出错”的课堂,越有认知坡度。
当然,这一坡度,既不能太陡,让学生难以登攀,使学生丧失信心,但也不能太平顺,让学生轻易过关,缺乏认知挑战度。
所以,教师的“坡度”感,便是好课堂设计和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本文作者系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