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取象的出处主要来自孔子易传《十翼》之《易·说卦传》,还有极小一部分来自其中的《易·系辞传》。
《说卦中》就象一本小字典,它用概括和列举的方式,论述了八卦所代表的形象及特征,为人们解读《周易》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下面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说卦传》中八卦的取象问题,每篇一卦。
本篇是巽卦的取象问题。
“巽”,字典及传统解释多有误。
“巽”是八卦之一,不通《易》者,难得其真解。
“巽”从二巳从共,“巳”,屈曲句萌者也,形如蚯蚓,为十二地支之一,时在孟夏之月。
《礼记·月令》云:“(孟夏之月)蝼蛄鸣,蚯蚓出”,蚯蚓为句屈迟出者,故“巳”当为蚯蚓无疑。
《说文通训定声》写道:“巳,似也。
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
这种解释虽近其义却疑而未确定之也。
“共”,甲骨文如图,双手合力共举之象也。
《说文》:“共,同也。
”“巽”字之义,屈曲句萌如蚯蚓者,举而欲出之也。
为何也?则识《周易》而知之也。
“巽”为先天八卦之一,时在春夏之交,斗指东南隅也。
季春之月,万物皆齐出矣,《易》所谓“齐乎巽”,《说卦传》云:“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句屈于内而不出者,则阳气败也。
《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故“巽”之本义,为阳气欲出达也,谓之“生发”。
“巽”从二巳者,为“二”数寡也。
《易》中称数,一者尊,三者众,唯二为实指少数也。
春夏之交,“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屈曲于内而不出者,少数也。
巽从“二巳”,谓句屈于内而未出者寡也。
另外,有人释巳为蛇,亦无不可,只是以手举蛇,有点恐怖。
释巳为蛇,与属相相合,然不知属相之俗起于何时,《易》中无一字言乎属相。
“巽”于天文自然意义为风。
“风”是巽卦最基本的取象,由此,巽表示动作的特征就是“入”和“桡”,风无孔不入,故《说卦传》曰:“巽,入也”;“桡”就是使物体弯曲。
《说卦传》曰:“桡万物者,莫疾乎风。
”气味是靠风传播的,故“巽为臭”,“臭”的本义就是气味,嗅觉所感也。
风吹物则物摇晃,如进退之状,故“巽为进退”,引申为权衡,徘徊、摇晃、起伏、颠簸之象。
善权衡则精于算计,为商贾则获利多,故《说卦传》曰:“巽为近利市三倍”。
“进退”则又为坐立不安,烦躁之态,故《说卦传》曰:“其(巽)究为躁卦。
”风又俗称空气,准确讲就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中含有大自然的太多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速度、纯净度等,风是天(大自然)的信使,能反映天命,春气曰生,夏气曰长,中气曰养,秋气曰敛,冬气曰藏,故风代表天命。
《易》中凡言天命,君命,皆取象于巽,君为天子,代天行命,故君命也是天命。
“巽”于时间意义为春夏之交,物出而齐也,鲜有句屈于内者。
《说卦传》曰:“齐乎巽。
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根据巽的季节特点,就赋予了巽相应的象。
春夏之交,带甲顶壳的禾苗已成茎杆,木成也,故“巽为木”。
万物出齐,鲜有内者,故巽为发散之性,所谓“风以散之”。
巽在春夏之交,正是万物成长之时,还不到成熟结籽的时候,故“巽为长,为高,为不果”。
“巽”的五行属木,并亦有树木之象。
这样,巽与木匠就也有了关系,《说卦传》曰:“巽为绳直,为工”。
“绳直”就是木工的墨线,引申为泛指绳、带状的东西。
“工”就是木匠的角尺,引申泛指工匠精神,器械的精良。
巽还有一个重要的取象,是由“绳直”引申过来的。
“绳直”引申专指“钓绳”,而钓绳之末的阴物,即巽卦阴爻即为“鱼”之象。
这是笔者在释《易》过程中发现并经充分实钱证明的。
有人以坎为鱼,一是没有依据,而是笔者在释《易》实践中证明是不对的。
鱼是阴物,而坎是阳卦,巽则是阴卦,比较符合。
再者,巽为长女,是成熟而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古人生殖崇拜,而鱼正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前面发文《我国早有美人鱼》有详细论述,欢迎阅读)“巽”于家庭角色为长女,特指成熟已出嫁的女人。
《易》中“妇”、“妻”等皆取象于巽。
《说卦传》曰:“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巽”于身体部位为“股”,即指大腿。
“巽为股”,泛言之也,析言则可细分。
“巽”有三爻,上爻为股之上,可取象为“臀”;下爻为股偏下,可取象为“腓”,即小腿。
《易》有“臀无肤”、“咸其腓”之语。
“巽”于动物为鸡,鸡是家禽,雉是野禽。
鸡不善高飞,飞如起伏之状,故“巽为鸡”。
另外,《说卦传》还说:“其(巽)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
”这是与其它象结合而产生的复合象。
“巽为绳”,引申为头发丝,头发为柔,而巽卦少柔,“寡发”者,其柔少也。
寡发则显额广,故曰“广颡”,亦因其刚多也。
“离为目”,离则目正,柔在中也;“巽”为进退,目转也,转而柔不在中,目偏也,目偏则眼白多,故曰“多白眼”。
故又曰“巽为白”。
“巽”的取象基本就这些,笔者根据《说卦传》作了归纳和总结,其中穿插了不少个人见解,一家之言,有什么不妥之处,欢迎探讨或批评指正。
(子夏故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