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勇/图 微博:http://weibo.com/u/1454064140从无到有,从易到难,进入书的世界,从读不懂到读懂,再到读到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一种升华。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时,本报采访了八位作家、学者、名人,分享读书的方法心得,也分享各自心目中的好书。
昨天,已有四位作家学者纵论读书,分享好书。
今日,另外四位学者作家再谈读书的心得。
只要进入,就能领略。
好的方法,可以让人更容易体会阅读的快乐,而快乐本身就是动力,它会让人迷上阅读。
方舟子:学者少读人文老读科学现在是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但是网上的阅读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不高端,甚至不算阅读。
我觉得这种判断其实不合理。
图书电子化是发展的趋势,而且最重要是,读书高端与否,在于书的内容,而不是书的介质。
其实对于真喜欢读书的人来说,电子书有太多好处,它很便宜,特别是国内的电子书,要比纸质书便宜太多。
其次,它很方便,买纸质书,就有藏书的问题,必然要占很大的空间。
我从美国读书回来时,许多英文书舍不得卖掉,也怕回来倒不容易买到,费尽心思托运回来,整整36箱书,回来后又要想办法存放,太麻烦了。
电子书没这个问题,除非是为了显摆,但读书不是显摆,读了多少自己知道。
我发现国人读书,有一个特点,上学时学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读很多科学的书,但是慢慢成长,就会转向社会文化哲学等等。
我觉得应该反过来,年轻时应该多读文史哲学,它可以帮人提升修养,建立更好的价值观。
等年纪大了,应该多读前沿的科技知识书籍,使自己能够跟上社会的脚步、科学的发展,并且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了解世界的变化,让思维不断更新,而不是固化。
荐书:《人造恐慌》:这是一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作品,作者以科学记者的亲历,普及转基因方面的知识,转基因争论已经带来社会上许多人的恐慌,我想这样一部书是有价值的。
《小泪滴》:一部含有科学元素的童话集,想象奇特,文笔优美,并非仅仅儿童可以看。
《HOW&WHY美国经典少儿百科知识全书》:国外经典儿童科普读物,内容丰富精彩,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鼓励少儿亲身体现,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拍砖中医》:作者是临床医生,也熟悉中医经典,从现代医学角度批评对中医的迷信,难得一见。
《不治就能好的病》:来自大胆敢言的病理学家的健康忠告,避免过度医疗的忽悠,在医德沦丧的今天尤其有用。
白烨:评论家像吃饭一样读书一般人读书,大概会处于两种需求,一种是兴趣阅读,一种是实用阅读。
比较而言,兴趣阅读会更为持久一些,也更有好的效果。
我自己在中学时代就回乡务农了,能读到的书很少,得到什么就读什么,后来上了大学之后,才系统地阅读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这些阅读成为我最为基本的文学滋养,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效用。
现在的图书品类很多,或借或买,都很容易得到,但可能面临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的困难。
我想还是要基于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大致的计划,不要太杂乱、太零散。
还有就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比如晚间,用来读书,坚持下来;并努力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以加强影响、加深理解。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要对过去常说的“民以食为天”进行新的解读:“食”,不只是物质的食品,还有精神的食粮。
而阅读,正是精神摄取的最好方式,应该同吃饭一样,不可或缺,也不可间断。
荐书《需要时,就给我电话》:(美)雷蒙德·卡佛著,以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极简主义的风格与后现代小说大师的风采。
《我的金饭碗》:(捷克)伊万·克里玛,在六个短篇里显现了比昆德拉更好读又更有趣的文学个性。
《维特根斯坦笔记》:(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哲学笔记的精粹汇编,只言片语,精警凝练。
《品味故宫·书法之美》:精选藏于台湾故宫的35件旷世书法精品,为学习书法所必读。
《宿命 孤独张艺谋》:以近距离的个人观察还原张艺谋其人其性。
文笔倜傥而老辣。
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真理,在一个大事件中相遇,爆发出非凡的壮丽。
李银河:学者从改变老师开始有人真的不喜欢读书,有时间他宁可去玩儿,去打牌什么的,这也是一种生活,可能没办法让他去读书。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每个人都不同,有人不喜欢读书,也会有人喜欢读书。
不读书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给他一个好的理念,认识到读书的重要,认识到人除了吃饭睡觉,也还有精神的需求,也还有精神的享受。
人们大多喜欢看电影,也会花时间去看,其实看小说也有同样的功能,也可以是娱乐。
我想可能我们在阅读的引导上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一方面让人觉得读书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目的又极功利。
这其实和传统有关,传统的教育,强迫式的、拿板子敦促人读书,如果没有科举那么一个功利的目标,许多读书人可能早就把书扔一边,绝对不会多看一个字。
这种方式今天还存在,变成了考大学、找工作等等。
改变教育恐怕很难,但能不能从师范教育中开始,首先让教孩子们读书的那些老师明白,读书有两种,认字、获得知识、乃至考学求职,这是一种,还有另一种完全没有公理的,享受阅读的快乐的,然后通过老师去影响孩子们。
荐书:《1984》:读这本书,会有一种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这种感觉别处所无,非得读书才能真正体会到。
《麦田守望者》:这是一本阅读的快感极其强烈的作品,当初第一次看到它那种特别的语言风格,让人非常惊喜。
《西方哲学史》:罗素是特别棒的哲学家,他写的哲学史,非常清晰,让读者对人类的智慧、思考的脉络,有一个简明的了解。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开始可能读不进去,但到了一定年纪再读,却会为之震撼。
如尼采自己所说,就像一个吊桶,打上来的全是财宝。
《王小波全集》:王小波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莫言的当然也很好,但莫言偏重于民俗,王小波则更具文学味儿,什么是真正好的文学,就在王小波这儿。
曹文轩:学者孩子可以从朗读开始怎么让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读书?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我没有办法让他从不爱读书变成爱读书。
而且也没有必要,世界上总有人喜欢读书,也总有人不喜欢读,同时,我觉得也总有人可以不读,读书是好事,但并非一定要人人都读,少一些读书的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是小孩子,我想倒还是有一些办法。
小孩子的兴趣、爱好、习惯等等都处在成形的阶段,不爱读书,可能并不是真正不爱,而是贪玩、兴趣在别处等等。
如果语文老师、家长有非常好的朗读能力,把书读给孩子听,我想是可以吸引孩子的。
因为声音的魅力和文字不一样,孩子被朗读所吸引,就自然会去找相关的书来读,兴趣也会转到文字上。
所以,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我去过一个学校,学校的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诵我的作品。
他们朗诵的时候,我写的时候没有感动,但是听到他们朗诵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所以我发现,声音的力量非常大,它的力量会很容易让一个孩子进入到阅读的世界。
荐书《呼兰河传》:作者用非常独特的语言,写了那样一段特殊的生活,苦难中又有温馨的情感,读来非常动人。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写了一个非常奇特而又完满的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那种沧桑、苦难,但却富有韧性的生活。
《夏洛的网》:这是一本童话,但成年人也可以看。
它的格式非常新颖,读来给人一种温馨、柔软的感觉。
《哲学的邀请》:这是一位西班牙学者写的哲学启蒙读物,他用孩子们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了哲学的美,非独孩子,任何人都可以读。
《全球通史》:看完这本书,在知识方面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它用独特的叙述方法,告诉读者人类的基本历史,厚重而不沉重。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