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商场的亲子卫生间是从女厕中分离出一个隔间改造而成。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文|刘远举最近,关于公共场所是否设立第三卫生间的问题引发广泛讨论。
六一儿童节前夕,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公共场所不仅没有第三卫生间,女厕较宽敞的坐便器隔间内还堆满了杂物。
其实,不能见诸大雅之堂的厕所,背后的意义并不小。
往小处说,关系老百姓生活便利,往大处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三卫生间就是文明不断提升的标志。
第三卫生间是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现实中,很多妈妈若独自带着儿子出门时,经常会遇到一件尴尬事:儿子该去哪上厕所?让孩子独自去男卫生间不放心,第三卫生间又难找,一个商场可能只有几个,只能一同去女卫生间,但很可能引起其他女性的反感。
第三卫生间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上厕所不便的问题。
有性别问题专家就认为,孩子的性别认知在4岁左右,这个时候孩子会发现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当孩子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家长应帮孩子做一些区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父母带同性别的孩子出入公共卫生间。
如果做不到同性别,那么,第三卫生间就是一个对孩子较好的选择。
第三卫生间是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
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厕所革命的重要性。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厕所革命工作会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第三卫生间”建设。
我国2016年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要求,城市中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公共厕所,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公共厕所,均应设置第三卫生间。
除了第三卫生间的硬件建设,公民也需要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做到不占用第三卫生间,把第三卫生间留给需要的人。
在旅游景点、商业区,还应当在第三卫生间外设置详细的指示、介绍。
有没有替代方案?第三卫生间虽好,但在已有的存量公共、商业设施中,增设或有困难。
那么,如何解决父母带着异性孩子进厕所的问题呢?去年,山东一家城市广场在女卫生间门口设置男童小便池的做法就引发了争议。
有人觉得急人所急,是好事;也有人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但总体而言,批评者远大于赞同者。
现实去看,公共场所的女厕大都有隔间,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毕竟不是授受不亲的年代了,一个小男孩又能有多大冒犯呢?从孩子角度来看,女厕的隔间对小男孩的冲击也比较小。
所以,在无法设置第三卫生间的情况下,带男孩子进女厕是一个妥协的办法。
其实,在这场争论中,受益者与自感被冒犯者,都是女性。
因此,它本质上不是一个女性权益问题,而是一个不同年龄女性的认知差别问题。
相对而言,未生育的女性,显然比养育低龄孩子的女性更有时间与精力来参与争论,因此,后者自然会在舆论上呈现弱势。
更为遗憾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当很多女性在把不满指向那个“小男孩”时,却忽略和牺牲了背后的母亲。
另一方面,年轻人虽有更多时间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更大的声音,但受生活经历所限,其对于孩子的容忍度更低,由此形成了所谓“厌小”文化。
比如,普遍的对“熊孩子”的厌恶,比如,对高铁上、飞机上孩子吵闹的低容忍度。
当下,国家鼓励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生育医疗费用待遇、鼓励用人单位发放婴幼儿保教费、落实陪产假等。
设置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也当是题中之义。
而更重要的是,除了这些硬件设施外,社会各界也需要在观念上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努力,而这,不妨就从“对孩子友好一些,对父母体谅一些”这个环节开始吧。
□刘远举(专栏作者)编辑:马小龙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