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首壶,从东吴中期创烧开始, 经历了在东晋时期在南方地区的第一次繁荣、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第二次繁荣后, 自隋的大一统, 逐渐走向衰败, 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南京六朝博物馆藏鸡首壶的出现与我国自古崇拜鸡的文化相关。
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家禽。
最早的鸡首壶有专家认为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是酒器,也作茶具。
在壶体的肩部堆塑有实心鸡头,纯粹作装饰用,和腹部不通。
如果要倾倒腹中液体,需双手执器物腹部,将整个器物竖直才可以, 用起来十分不便。
虽然其实用性差,,但当时人们对这一器物有着独特的偏爱。
青釉鸡头壶,西晋,广东省博物馆藏在西晋中晚期, 鸡首壶器形变得高大,鸡头中空,成为流, 作出水口,具有实用性。
最显著的变化是堆塑鸡尾演变为一端起于肩部另一端与盘口相接的把手。
这个把手使得在倾倒腹中液体时更为方便, 只需一手执柄便可完成倾倒,而且倾斜角度小,更为省力。
德清窑褐釉鸡首瓷壶 镇江博物馆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创烧于东晋,终于南朝。
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
黑瓷的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
黑瓷釉层较厚,釉色滋润,釉光闪闪,色黑如漆。
青瓷胎一般呈深灰色,在胎外上一层乳白色化妆土,釉色较深,为深青色。
青釉鸡首壶,东晋,广东省博物馆藏青瓷鸡首壶,南朝,南京六朝博物馆藏青瓷双龙柄鸡首壶,南朝,南京六朝博物馆藏鸡首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融合时期,鸡在我国古代是吉祥鸟, 有着吉祥、生殖、禳灾除凶、御死避邪等众多寓意。
所以当时的劳动人民将鸡的形象寓于日常生活器具之中。
从隋朝开始鸡首壶在数量上明显减少。
唐朝以后, 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昌盛。
鸡首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鸡首壶“流”倾倒液体的功能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被唐代的注子和执壶所延续。
注子执壶一方面注子或执壶的直口短流较鸡头流复杂的制作工艺要简单得多, 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了商品的价值, 缩小了成本。
另一方面, 唐代生活安定的百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颠沛流离的人们, 那种寄情于物的思想逐渐消失。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300余年的鸡首壶在隋朝时期显露衰败之势, 最终在唐初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