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英国东茂林试验站第一次进行了苹果矮化砧木的栽培实验。
距离今天已经有100多年了。
如今,矮化栽培技术已经在我国大面积的进行了推广。
在果树的生产中,将果树矮化,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种植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效益。
但是,对于整个矮化果树的研究方向来看,可能一些矮化果树不仅仅止步于规模化的种植生产这一方向。
目前,国内外一些公司在“阳台农业”上持续发力,提出了“阳台果树的无土化栽培”这一研究方向。
矮化后的盆栽果树盆栽果树,在我国历史已经很悠久了。
以往多于农村家庭院落内,盆栽果树的优势在于可以灵活的调动果树的位置。
今天,很多研究者希望能将盆栽果树搬到城市的阳台上。
对比农村的院落,城里的阳台空间大多数更小、更狭窄、更低矮。
果树的生长空间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在阳台上种植盆栽果树,从外观角度上,这种盆栽果树要更加的“矮化”。
在修剪果树的枝干时,要修剪的更彻底,更短小。
诸如苹果、大樱桃、梨、桃、葡萄等果树,在阳台上种植都有一定的挑战。
不过,目前矮化的苹果品种、大樱桃品种等在阳台上种植空间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
果树设施栽培把一个阳台变成了果园,在空间的障碍实际上是比较小的。
主要问题还是阳台上的环境问题。
如果在北方,在阳台上种植一些南方果树,甚至热带果树就很不现实了。
在南方,种植一些需冷量较高的果树,像大樱桃就不太现实了。
环境问题,一直是种植最大的障碍。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用到设施栽培技术。
我国的设施栽培技术在蔬菜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果树上,这些年没有太大的进展。
果树的设施栽培也仅仅集中在了一些较为昂贵的高端水果上。
比如以瓦房店为主的大樱桃设施栽培,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但是大樱桃的设施栽培种植技术极为复杂,如果让城里的普通人进行“阳台种植”,技术学习成本太高,难以推广。
这是目前阳台果树难以推广的一大障碍。
阳台的智能调控如今在一些设施大棚示范园里,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内环境的调节。
一些果农可以通过物联网,用手机来智能调控果树的生长环境。
这在技术上问题已经不大。
如果将阳台改造成果园,笔者认为可以借助智能化的物联网来建立“阳台果树的生长模型”。
首先将阳台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可调控”空间,通过数据建立每一种阳台作物的生长模型。
种植者可以根据生长模型来进行合理的温度、光照、湿度、co2浓度、授粉等各个关键点的调控。
这样可以降低一定的技术成本。
另外,还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业务的传播和分享。
或许,在未来是一个方向。
最后,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