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利贷套住大学生:借款4万 半年后要还100多万) 上海大学生小侯为了缓解手头紧张,借款4万元,谁知却在高利贷的层层套路下,掉入“深渊”— 半年时间,欠下贷款100多万!这是南都记者近期收到的一个大学生父亲的报料。
无独有偶,在广东务工的武先生也向南都记者求助,其儿子大四期间向多个互金平台和借款公司借款,贷款年化利息均超3 6 %,部分甚至高达2000%以上。
南都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学生群体深陷高利贷并非个案。
壹宝贷总经理罗浩杰表示,由于学生群体贷款需求旺盛,但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意识淡薄,正在成为高利贷的新目标。
“校园贷成为高利贷的主要市场。
”广州安易达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民间金融公司向校园发展业务中采取了拉人头的方式,靠学生之间互相介绍,给予提成或者减免利息,让高利贷在校园蔓延。
借款4万,借条却打了9万元因为借款4万元,最终却背上了超100万元的负债。
“这事如果不是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都不信。
”上海的侯先生近日向南都记者报料,儿子小侯遭遇高利贷,在民间金融人士层层套路下,不断拆东墙补西墙,半年时间竟欠下100多万元的债。
侯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事情发生在去年6月,在上海读大二的小侯收到一条“校园贷”的短信,称可以为学生族提供分期贷款。
因恰好手头紧,小侯动了借款的心思。
“在上学的时候有兼职,就想着先借了然后慢慢还掉。
”小侯告诉南都记者,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条短信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侯称,他联系到了借款者李某、冯某、欧阳某等人,第一次借款被带到上海一家饭店,从饭店老板处借款5万元。
“但实际到手只有4万,借条却打了9万元。
”小侯说,5万的借款,对方要求扣除2000元上门费和8000元中介费。
至于9万的借条,对方告知,若按时还款无需按借条还。
根据约定,小侯每半个月按约定还款2000多元,一共还了3期。
但到了第4期,借款的饭店老板突然提出,要求立刻还清所有借款。
“兼职赚钱,怎么还得起。
”就在小侯不知如何是好时,欧阳某再次出现,并称可以帮小侯“平账”。
小侯称,他就这样被带到上海源达大厦,向其中一家公司借款1万元。
这一次,被要求一个月后还款1 .3万元,而需要打6万元的借条。
在到手的1万元借款中,中间人欧阳某和借款公司分别抽取了1500元手续费和2000元中介费,小侯到手的资金只有6500元。
小侯表示,为吸取第一次借款的教训,第二次借款后的第15天,他凑齐1.3万元到借款公司还钱后,却被告知提前还款属于违约,要求他偿还6万元的违约金。
而且,一群大汉将他带到一辆车上威胁拿不出钱,不放人。
小侯称,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再次找到欧阳某。
欧阳某再次把他带去找饭店老板。
“打了一张12万的借条后,要求每月还利息1 .2万元。
”小侯说,借款者还“宽慰”他,本金可以等拿得出来再还。
小侯不清楚的是,一次次的借新还旧,已将他拖入一个还款的“深渊”—此后,小侯经历了超过10次被介绍到不同的地方借新款、平旧账。
最初4万元的借款越滚越大。
“一共打了20多张借条,金额100多万元。
”侯先生说,中间他们筹款还了近30万,但这些高利贷放贷者期间亦通过威逼索要方式,让小侯的欠款不断增加。
而借款事件完全打乱了小侯的求学生涯,因不堪借款者的骚扰,他们一家四处躲债,如今小侯辍学在家。
大学生为什么纷纷借起了高利贷社会超前消费意识兴起,银行滥发大学生信用卡教训深刻随着中国的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消费理念较前卫的大学生成为各大银行的香饽饽。
从2004年开始,大学生信用卡逐渐兴起,在2007年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些银行专门推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卡,为了增加持卡率,银行不惜大力鼓吹宣传,减免了不少办卡手续和费用,对办卡人的经济状况、偿还能力等也没有做严格的审查和把关。
不少银行和大学合作共同推出联名信用卡,甚至有大学生尚未入学报到信用卡就随通知书一起寄到。
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2006年,中国大陆拥有信用卡的大学生有25 .6 %,到了2008年增到37%,这一比例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更高。
而且不少大学生拥有2张信用卡。
大学生对于使用信用卡不仅鲜有排斥,而且作为新一代生力军显示出了庞大的消费潜力。
信用卡在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它的透支功能也让一部分同学的超前消费失去了节制。
学生大多都没有收入,还款只能靠家长。
因此,校园信用卡一直被批评着。
自信用卡进入大学校园以来,信用消费透支案件几乎从未间断。
据报道,截至2007 年5 月,上海黄浦法院已受理1万多起校园信用卡透支案,其中大多数都是毕业后杳无音讯的往届毕业生。
因此,银监会在2009年下发文件,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