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共同主办,京作榫卯艺术馆等单位大力支持的“非一般的对话”中国传统家具“三作”交流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
广作、苏作、京作是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三个流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在用材、工艺、造型、风格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各有独特魅力,被后人总结为“文苏、豪广、奢京”。
三个流派分别以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传承人开展线下公开课8月1日上午,三位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的传承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虾、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在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4楼展厅共同为公众带来一堂“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公开课”。
在活动中,“三作”国家级传承人齐聚同讲公开课,博物馆、高校、传承人群和非遗保护工作者共论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之路。
本次活动也是自2022年广苏京三地国家级传承人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后的首场线下活动。
课堂上,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虾表示,发展要靠市场,有市场才能有发展,有购买才能促进传承,而赢得市场需要靠创新,设计的家具应该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去创新。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认为,传承需要真知,更需要实践,因此在传承资料上不应封闭、应积极共享。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则提出:“非遗研究不仅是关注自己的专业,更要关注相关的专业。
不要故步自封,要多学一些东西。
作为传承人,要坚持传统、坚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融入古代元素,动脑筋去开发。
”召开座谈会探索中国传统家具高质量发展随后,在广州市文化馆215会议室举行“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传承发展座谈会”。
三位传承人及业内相关专家、学者等20余人,围绕中国传统家具的传承实践和经验,传统家具在博物馆的收藏、展览和研究,传统家具保护方式,“三作”的交流与合作路径等话题,共探中国传统家具的振兴和高质量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传承发展座谈会他们一致认为,传统家具需要思考如何结合现代艺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关注市场的要求和变化,形成自身的特色。
同时建议加强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和传承人的合作,建立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的数据库,争取更多的跨界、跨地域交流合作,以及在学理上进行更多探讨。
苏作家具非遗体验课8月1日下午,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及其弟子史志晔为广州民众带来“苏作家具非遗体验课”,学员们通过亲身动手体验苏作榫卯,进一步了解了苏作家具的精湛技艺和雅致之美。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高校、设计师、传承人群等各方力量,致力于推动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振兴。
自2021年起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开展广式家具专题研究并探索建设广式家具资源库;2021-2022年举办“余料之外——广作边角料新生计划”,探索传统工艺的绿色发展之路,并建立起广作新生非遗专业志愿服务队;2023年在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特展厅举办了“南木生花——广式家具艺术与生活展”,吸引了数十万游客观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陈浩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