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左右,在中国多数地方,都流行吃这么一种苹果。
它的果色为青色,果皮上带着星星点点的糖渍印迹,果形扁圆,个头儿不大,但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网上都说这种苹果是70后、80后、90后儿时的记忆。
当年,城里的大街小巷都在卖这种苹果,农村的各大果园也都在种这种苹果。
这种苹果的品种名称叫“印度青”,是以前中国苹果的主要栽培品种。
印度青苹果源于印度,由于苹果浑身青色,所以被叫成“印度青”。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印度青苹果就已经传入到了中国,并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种植。
可以说,印度青苹果是中国苹果种植最古老的品种之一了,比起红富士苹果要早很多年。
印度青苹果最早是作为传粉树引进中国的,是用来给其它果树授粉的,但是作为授粉树它的优势却很不明显。
不过,印度青苹果自身所结的苹果则有着明显的优势。
印度青苹果的第一大优势就是甜!当时的印度青苹果号称是“最甜的苹果品种”,苹果的糖度可以达到18.98。
在那时候,甜口的苹果市场需求量要远远高过酸甜口的苹果市场需求量。
这也是印度青苹果能受到那个年代消费者热捧的一大原因。
印度青苹果的第二大优势就是硬度高,耐贮藏,耐运输。
印度青苹果的硬度极高。
刚刚成熟摘下来的印度青苹果,吃起来果肉硬且艮,可以长距离的运输。
印度青在贮藏的过程中,如果不放在冷库中,它的果肉会渐渐变软变粉,而且糖度也会随着贮藏时间逐渐上升。
很多人都说,苹果放几天才好吃,说得那个品种就是印度青苹果。
印度青苹果在10月中旬左右成熟,和如今的红富士苹果成熟时间相差无几。
在普通贮藏环境下,印度青苹果也能贮藏3-5个月之久,几乎属于苹果中最耐贮藏的苹果品种之一了。
有了这几大优势,让印度青苹果当年火遍了中国大地,成了一代人儿时的记忆。
但为什么印度青苹果后来几乎彻底消失了呢?复杂的来讲,这可能要说很多很多。
简单的来讲,只有三个字——“红富士”。
当日本的红富士苹果引进中国后,印度青苹果很快就被迫退隐江湖了。
无论是当时果农的种植选择,还是当时的水果消费者的口味选择,青睐红富士的人要比青睐印度青的多很多。
对比一下,印度青和红富士。
从成熟时间上,可以看出来,印度青跟红富士简直是天生的死敌,都是中晚熟的苹果品种,同一个苹果销售季节中,怎么能容得下两只老虎?在贮藏时间上,两者棋逢对手。
在糖度上,印度青占优势。
但在美观、上档次、结果周期方面,红富士要远远胜过印度青。
红富士刚刚推向市场的时候,尤其是过年时,买两个红彤彤的红富士,远远要比买二斤印度青更让人觉得“舒心”。
坦白的说,印度青败给红富士,很大程度上,是败在了颜值上。
毕竟,80年代以后,吃饱喝足了,就进入了一个看脸的时代。
在时代的浪潮下,红富士一往无前,印度青一败涂地,到最后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苹果丑!随着近年来消费的进一步升级,红富士苹果渐渐让一部分消费者吃腻,市场渐渐的开始追求“差异化”。
作为远古时代的苹果大神,作为儿时的回忆,在市场的呼唤下,印度青苹果又开始“卷土重来”,出现在了消费者的面前。
虽然目前,印度青苹果只是作为一种“儿时的回忆”来进行销售。
但“江东二郎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期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