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始封君为唐叔虞,初国号为唐,后因居晋水改国号为晋。
晋国韩氏,姬姓,据《春秋氏族谱》记载: 出自晋国公族。
晋国韩氏始于韩万,为曲沃桓叔之子,曲沃桓叔之庶子: 万,封于韩,故以韩为氏。
”又据《国语·晋语八》记载韩宣子(韩起)曾说:“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 均可证明韩万出自曲沃桓叔,应该是曲沃庄伯之弟。
二、韩氏世系关于韩氏世系,根据《左传》、《国语》、《世本》、《史记》、《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卿大夫世系表》、《春秋氏族谱》等史籍互相补充、考证,将韩氏世袭用下图所示:三、韩氏封邑韩氏主要封邑如下:韩,当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今称河津市)东。
州县:州县在今河南温县、沁阳之间。
原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有原乡。
箕:在今山西省蒲县东北。
邢:在今河南温县东平皋古城。
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马首:今山西平定县东南十五里。
蔺:今山西离石县(现为吕梁市离石区)。
四、韩氏人物及其族发展关于韩氏在晋国的历史我们大致可分为兴起、发展、壮大并最终和魏氏、赵氏三分晋国三个阶段。
1、韩氏之立据《左传·桓公三年》载:“曲沃武公伐翼,韩万御戎左,梁弘为右。
”可见,在曲沃武公时,韩已经被封,以韩为采邑,但具体何时分封,暂时无法考证。
韩万(姬姓)以其邑而立韩氏,从此,韩氏在晋国开始了其发展之路。
而此次记载也是韩氏第一次出现在晋国政治舞台上。
韩万作为曲沃武公之御戎参与了伐翼(曲沃代翼,春秋初期晋国内战),御戎为驾御国君戎车之御(就是现在的司机),可以说御戎既是国君贴身侍卫,又统率着军队兵车之御,地位比较重要,这也说明韩氏在当时颇受重用。
韩万卒年无考,但他应该是参与到了曲沃代翼的过程中。
到晋献公时期,韩氏在史籍中没有记载,应该是受晋献公灭桓、庄之公族的影响而几近销声匿迹。
可以说,晋献公时期的韩氏处于低潮。
据《世本》云:“韩万生求伯,求伯生定伯简。
” 定伯简即韩简,而其父求伯在史籍中几乎没有记载。
我们推测求伯应该生活于晋献公时期。
晋献公对桓、庄之族非常戒备,因此求伯不受重用也是很自然的,而且求伯极有可能在献公灭公族的行动中被诛杀。
韩万之后,韩氏出现在晋国舞台上的是韩简。
韩简随晋惠公参与了晋、秦的韩原之战,这一年是公元前 645 年(晋惠公六年)。
当时韩简是晋大夫,此战晋国失败,晋惠公被俘至秦国,韩简等人也跟随晋惠公到秦国侍奉他。
史籍中关于韩简的记载也就这一条,韩简之后,韩氏在晋国又一度归于沉寂,直至韩厥出现,韩氏方才又崛起。
2、韩氏之兴到晋文公时,关于韩氏的记载仅有一条,即《国语·晋语四》载晋文公回国后,任命百官,“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掌近官”。
应该是任命韩氏出任相对重要的官职了,但具体是任命何人为何职,史籍无载。
推测此人有可能是韩厥之父子舆。
直至晋灵公时期,韩氏才又出现在晋国政治舞台上。
《国语·晋语五》载:赵宣子(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晋国中军将)推荐韩献子于灵公,认命其为司马。
韩厥之父子舆很早就去世了,因此韩厥从年幼时就寄养于赵氏,被赵盾养大,他曾经说过:昔者吾畜于赵氏。
韩厥长大后,赵盾又大力提携他担任司马并参加河曲之役。
司马掌管晋军的军法秩序,尽管地位次于卿,但以韩氏之衰微来看,韩厥的起点也不算低。
此后的很长时间里,韩厥一直担任司马,执法严明。
在邲之战和鞍之战中,韩厥都以司马的身份参加战争。
鞍之战中,韩厥严格执法,处决违反军法的士兵,而且英勇作战,差点擒获齐顷公(因为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韩厥误以为逢丑父是齐顷公而将其擒获)。
韩厥以其在鞍之战(公元前589年晋齐大战)中的出色表现,于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赏鞍之功时被提升为新中军帅,当时晋国在原来三军基础上又成立新三军,韩厥在十二卿中位列第七,正式跨入晋国卿列。
这对韩氏的发展来说可谓是质的飞跃。
到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78年),晋国调整六军为四军,韩厥升任下军将。
其后,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韩厥以下军将身份参加了鄢陵之战(晋楚大战)。
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十一月,韩厥成为正卿,这是韩氏的第一个执政卿,开启了韩氏的辉煌之路。
晋悼公(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58年是春秋晋国少有的有为之君)即位后之所以启用韩厥,应该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肯定考虑的是韩厥本身的才能和其正直、忠君事国、公正廉明的品质。
此外,当时栾书、中行偃弑厉公,虽于晋悼公有迎立之功,但晋悼公心里不得不防备栾氏和中行氏,而且当时栾氏、中行氏势力极大,因此,虽然即位之初栾书仍担任正卿,但其后栾书去世或告老,晋悼公没有让排在韩厥前面的中行偃接任正卿,而是毅然决然地启用了站在栾氏、中行氏对立面的韩厥。
(当时栾书、中行偃企图拉拢韩厥加入弑君阵营,被韩厥严辞拒绝。
)可以说,这时的韩厥以及韩氏是君权和卿权斗争、卿权之间互相斗争的受益者,而晋悼公提升他也是为了让他来整顿厉公以来混乱的政治局面。
正是这个机会,让韩氏站到了晋国权力的核心,从此,韩氏的发展更加一帆风顺。
从公元前615年担任晋军司马,到公元前573年担任晋国正卿,韩厥用了42年的时间,晋悼公即位后,还任命韩厥之子韩无忌为公族大夫。
韩氏父子二人共同推进了韩氏的发展,为韩氏的发展壮大努力着。
韩厥执政后忠心辅佐晋悼公,展开了新的争霸斗争,可以说晋悼公的复霸离不开韩厥的努力。
在此期间,晋、楚之间依旧是围绕宋、郑展开了争夺斗争。
晋悼公八年(公元前 566 年,鲁襄公七年),韩厥告老,告别正卿之位。
综观韩厥一生,历经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君,服务晋国近 50 年,可谓是晋国元老和股肱之臣,他公忠体国,正直无私,执法严明,低调不张扬,被栾书评价为“其身果而辞顺,顺无不行,果无不彻” 。
在他为司马时代,无论面对对自己有恩的赵盾,还是强势的郤克,都能严明执法,不徇私情;英勇善战,不结党营私;而且知恩图报,与人为善,因其从小被赵盾养大,一直感激赵氏畜养之恩,在晋景公发动赵氏之难后,能顶着同党的危险为赵氏说话,《左传·成公八年》载: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
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
可以说,韩厥是幸运的,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几年遇到了明主晋悼公。
晋悼公因韩厥之品质优秀而起用他整顿局面,韩厥也以其全力回报之,二者的结合使当时的晋国出现了君明臣良的局面,并再度恢复晋国霸业,国内诸卿和睦,国际上“诸侯无慝”,可谓是晋国后期的顶峰时期。
而韩氏从韩厥起,开始复兴崛起,走上了快速发展壮大之路,之后的韩氏在晋国仕途坦荡,韩厥也是他的寿命支撑着韩氏家族的兴盛,韩厥七十多岁而终老。
韩厥之后,其子韩起(韩宣子)继承卿位,进入卿列。
韩厥生有二子,分别为韩无忌和韩起,本应由长子韩无忌继承卿位,但是长子韩无忌性情敦厚,不合适在政治斗争及其残酷的晋国担任族长,而主动退让,说自己有腿疾让贤于弟弟,将卿位让与的弟弟韩起,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韩起是韩氏第二个晋国正卿,并且和父亲一样长寿,在位共52年,正卿27年,在他手中韩氏领地大大的扩张,由接手时的7个邑发展成7个万户大县,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韩起,又称韩宣子。
他的起点较高,进入卿列即担任上军佐,位居第四。
当时四军八卿为:荀罃、士匄、荀偃、韩起、栾黡、士鲂、赵武、魏绛。
晋悼公十三年(公元前561年),荀罃、士鲂去世,晋国又调整军制和将佐,舍新军恢复三军编制,任命荀偃、士匄、赵武、韩起、栾黡、魏绛为六卿。
本来晋悼公是要让韩起顺位升为上军将的,但他以赵武年长贤能为由将位置让给了赵武,自己佐之,仍旧担任上军佐。
韩起较栾黶、士鲂等人都年幼,而且资历尚浅,能居于其上,可见晋悼公对韩氏之重用,应该也是延续了利用韩氏、赵氏牵制栾氏、中行氏的策略。
韩起进入晋国政治中心后,继续辅佐晋悼公的霸业,但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十六年),晋悼公去世,次年,其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
其时,晋平公年幼,政权基本由六卿把持,君权对卿权来说失去了约束的能力,晋悼公以来君权强势的局面被破坏,六大卿族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开始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加速了卿族间斗争、兼并的脚步。
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范氏灭栾氏,在此次卿族斗争中,韩氏站在范氏一方。
这时候的晋国,卿族权力日渐增大,公室卑弱,国家和霸主地位甚至沦为卿族斗争的工具。
在此时的晋国内部卿族斗争中,韩氏始终和赵氏保持和睦亲密的关系,在发展自己力量的同时,积极维持自己最忠实的联盟。
晋平公十年(公元前 548 年),士匄去世,赵武成为正卿,韩起担任中军佐。
赵武执政后,减轻了从属各诸侯国贡赋的数量,与齐、秦等国修复关系,尊王室,更促成了第二次晋、楚弭兵。
作为赵武之佐,韩起积极支持他,并为晋国的内政、外交做出了很大贡献。
可以说,赵武执政时期晋国与各诸侯国的关系是缓和为主,减少战争,这是因为晋平公即位后,六卿对大国争霸已不感兴趣,他们首先所关注的是兼并土地夺取晋国政权;第二是探索和寻求一种新的统治方式。
因此,普遍要求停止争霸战争。
但这个时候的晋国,君权已经下移,晋平公耽于声色,无心为政,而卿族力量已经非常大,国君无力驾驭卿族。
很多人都预言晋国公室将彻底被架空,政出家门的局面即将出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札)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
到晋平公十八年(公元前 541年,),赵武去世,韩起代其为正卿。
韩起执政期间,之前的预言变为现实,史载:“及赵文子卒。
晋公室卑,政在卿家。
” 韩起执政时,三军六卿为:韩起、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
可以说,这一时期晋国内部君权下移,公室卑弱,国君几乎被架空,国家权柄几乎全部掌握在六卿手中,从这时候起晋国差不多就已经形成了六卿族轮流执政的局面,此后晋国六卿固定出自于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魏氏、赵氏。
“为争夺政治权利与地位,卿族间虎视相向,已无暇外顾。
创造相对安定的外部条件,以便于内部权力的争夺,已成为诸卿的共同期望”。
而韩起成为执政,表明“这时的韩氏家族已经稳居六卿之一,并第二次执国柄。
晋国韩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因此,韩起执政期间的治国策略也发生了转移,不再专注于晋国的霸业,甚至可以说是漠不关心,在处理很多事情时都被人所诟病,以至于被打上懦弱的标签,因为“韩宣子为政,不能图诸侯”。
可见,韩起更多地把自己作为韩氏宗主来看待。
通常对外征伐,正卿担任统帅居多,而韩起为政二十六年左右,为春秋晋卿执政时间最长者,却未见《左传》有其带兵打仗的任何记载。
与此相对照,其为政期间,有明确记载荀吴六次担任晋军统帅对外征伐。
”这一时期六卿相互制约,相对稳定,任何一卿不可能有大的扩张,他作为晋国执政,努力平衡着六卿之间的利益,但也为韩氏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机会。
因为卿族竞争需要足够的财力和实力作支撑,而韩氏在晋国的发家比起其余五家较晚,根基薄弱,至韩厥为卿、执政时期才开始复兴,跻身于晋国大族之列,而韩厥是个忠心为公的人,因此在韩厥期间韩氏的势力相对其他卿族来说还是很弱,到韩起时,他把关注的重心放到了壮大韩氏根基,扩充韩氏实力之上。
史籍中曾有韩宣子忧贫的记载: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为了增强韩氏和其他卿族竞争的实力,韩厥做了很多努力。
《左传·昭公三年》载: 夏四月,郑伯如晋,公孙段相,甚敬而卑,礼无违者。
晋侯嘉焉,授之以策,曰:“子丰有劳于晋国,余闻而弗忘。
赐女州田,以胙乃旧勋。
”……丰氏故主韩氏,伯石之获州也,韩宣子为之请之,为其复取之之故。
《左传·昭公七年》载: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宣子受之,以告晋侯。
晋侯以与宣子。
宣子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县于乐大心。
意思是说晋国将州县赐给郑国公孙段,之后公孙段之子又将州送还给韩起,韩起又用州县和原县做了交换。
我们有理由相信,州县赐给公孙段是韩起在起作用,因为士匄、赵武、韩起都曾想争得州县,三人碍于面子又都放弃了,而韩起是公孙段之故主,因此在韩起之操作下公孙段得到了州县,转了一圈州县又回到了韩起手上,韩起觉得受州县有愧,于是和宋乐大心交换获得了原县。
可以说韩起为了扩大韩氏之属地花费了颇多心思,仅州县就费这么多周折,在当时六卿实力相当、互相制约的情形下,韩起想要扩大韩氏实力可想而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仅此一例,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了。
至晋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537 年,鲁昭公五年),韩起执政三年后,韩氏在晋国力量已经大增,“ 韩赋七邑,皆成县也”,一县可赋百乘也。
”韩氏当时兵力大约有七百乘,据《左传·昭公五年》载,当时晋“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
如果情况属实,晋国还有四千乘兵力,除去当时实力比较强的大夫家族兵力,按照当时六大卿族平均下来,韩氏力量已经不弱于其他卿族。
可见,在韩起时期,韩氏发展之快,其规模不会次于其余卿族太多。
另一方面,从韩氏之实力,我们可以推及其余卿族,可见,当时“晋国军功贵族已经具有压倒公室的力量 ”。
韩起时代,一方面他是靠着兼并他人采邑和土地来扩大卿族,另一方面,应该也会通过晋国盟主的地位来盘剥其余诸侯国,当时就有 “鲁不堪晋求,谗慝弘多 ”的记载。
韩起担任正卿时间长达 27 年,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 514 年)秋,韩起去世。
韩起执政期间,历经晋平公、晋昭公、晋顷公三君,这期间君权和卿权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昭公卒而六卿强,公室卑”。
韩起之后,魏舒为政,“遂将矛头指向本已衰弱的晋国公室。
剪除公室枝叶、压缩晋国公室的生存空间成为晋国六卿下一步的行动纲领”。
因为晋宗室祁氏、羊舌氏两家族长年幼,六卿诛之,尽取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
六卿开始了瓜分旧公族的行动,灭祁氏、羊舌氏后瓜分了其土地,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
此后晋公室由此更弱。
3、三家分晋,韩氏立国韩起去世后,其子韩须得立,在瓜分祁氏、羊舌氏的过程中,韩氏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韩须很早就去世了,韩氏发展的重任落到了韩不信身上。
他继续发展韩氏,对韩氏做了很多改革。
因为当时六卿实力非常强,任何一卿之实力都堪比一个中小诸侯国,要想在卿族斗争中不被兼并,就必须让卿族更为强大,也势必会对卿族的发展做调整和改革。
晋定公三年(公元前 509 年),魏舒去世,范鞅代其为中军帅。
这时候,晋国大权由范氏、中行氏把持。
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7 年,),赵鞅代范鞅为政。
六大卿族表面上维持平衡,但私下里加快了兼并斗争的脚步,终于在晋定公十五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这场内战持续了七年,最终范氏、中行氏不敌,被驱逐出晋国。
内战结束后,晋六卿只剩下四卿。
在这场内战中,韩不信带领韩氏也参与了四卿与范氏、中行氏之激战,韩氏依旧是赵氏忠实的支持者。
在赵鞅专政期间,“赵名晋卿,实专晋权,与赵氏交好的韩氏应该也是获利颇多。
晋定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75年),知瑶代赵鞅为政。
此时范氏和中行氏已被灭,晋国朝政被四卿所把持。
知瑶执政后,贪婪且刚愎自用,向韩、赵、魏三家索取土地,韩氏和魏氏屈服于知氏,但赵氏不肯献地给知氏,于是知氏胁迫韩、魏一起攻打赵氏,其后,赵氏成功策反韩氏、魏氏,公元前453年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出兵共杀知伯,尽并其地 。
这时晋国已经名存实亡,晋国土地尽在赵魏韩三家之手,晋国公室只保留曲沃及新绛两块领地,晋侯反而要到赵魏韩三家朝见,五十年后周天子被迫分封三家为诸侯,韩氏正式立国,韩氏从韩万开始用了三百年时间化家为国。
从韩氏立国的过程中来看,韩氏在和其他卿族的关系处理上也有独到的地方,首先,和赵氏长久以来一直保持亲密的友好关系,互相提携,互相支撑,在最关键的斗争中能结为忠实的盟友。
而且韩氏家族为人普遍低调,与人为善,没有像郤氏、栾氏等树立强敌,这也是其在晋国激烈的斗争环境下求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