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当年的主场——丰台体育场再过几个小时,北京国安又将回到曾经的主场,如今人和的主场“丰体”进行比赛。
实事求是的讲,位于北京西南四环的丰体,并不算是北京体育版图的核心地带,但是因为2006-2008年国安三年的驻扎,以及如今人和的到来,丰体还是在北京老球迷中留下了很多故事。
北京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至少在20年前,她还是一个仅有两条地铁线路的中等规模城市。
事实上,直到2001年北京的四环路才全线贯通,在那个时代,丰体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来说,几乎就意味着是一个偏远城乡结合部的郊野足球场。
除了丰台本地的孩子知道这里外,也仅有百队杯的时候才会有些人气。
丰体场地边,还有这样的提示牌我还记得刚上初中时,第一次去丰体时的惨状,我大概是坐了一个半小时公交车,来到这个偏远的百队杯的比赛场地。
看着满眼深一脚浅一脚的硬土地,以及当时局部快到我膝盖“天然草”,顿时重新刷新了对于足球的概念:原来真草的足球场是这样的……丰体萧条的状况,在2006年彻底得到了改观。
由于筹备北京奥运,国安被迫搬离了工体,离开了21看台对面的小白楼,来到了西南四环开外的丰体。
从那时起,这座郊野足球场才逐渐有了点人气。
当年国安搬家,离开了小白楼不过这样的搬迁,确实苦了追寻国安的住在东北方向的球迷们。
十年前,丰体门口还没有14号线地铁,距离丰体最近的地铁站是向北将近5公里的五棵松地铁站和万寿路地铁站。
那时候没有共享单车,很多球迷都是下了地铁,再转乘335路公交车来到丰体看球。
丰体的看台于是国安每场比赛赛后,都会出现一幕奇景:每个周末的夜晚,在摆渡于丰体和长安街的335路车上,都会被球迷们挤的人满为患。
带着比赛结束的情绪,一车的国安球迷,往往会在车上聊的热火朝天。
特别兴奋的时候,大家还会在车上吹几声喇叭,高喊几声“国安是冠军”。
久而久之,335也几乎成为了国安球迷散场的固定班车。
最早的球迷班车,恐怕也是335了吧。
那个时代国安队的主场成绩非常好,335的司乘人员中也不乏球迷,有时候赢球高兴了,不仅全车球迷免票,甚至还有个别兴奋的公交车司机按几声喇叭,带着球迷们一起喊口号。
随后,满车球迷风向一转,由高呼国安是冠军,转而高呼335是冠军,司机牛逼。
离开工体之后,国安俱乐部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球迷还是球员,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调整期。
那个年代国安开始跟皇马尝试合作,并且请来了外籍总结哈维尔。
不过这样的变化并没有太实质的帮助,反倒是沈指导和李指导给球队注入了新的生机。
特别是沈祥福教练苦练防守,让国安之后受益多年。
那个年代随着搬迁工体,国安也抽了一些疯。
比如说2006赛季上半段,莫名其妙的放弃了绿色的比赛服,主场都要穿白色的。
这样的变化完全不顾球迷的反对,最后以主场战绩不佳而更加充满争议,球队后来风水迷信般又换回了绿色队服。
那时候国安俱乐部整体都搬到了大井西桥的天信商务花园。
说是商务花园,其实就是个小别野,俱乐部办公,球员训练休息都在那里。
十年过去了,这里一切如故,只是国安曾经训练的场地草皮有些枯黄。
天信商务花园时期的国安俱乐部,内部办公环境还算不错,办公室也比工体小白楼面积大一些,但是只有一点不便:当时大井附近并没有直接进城的公交车,那时候连接二环和四环的丽泽路丰北路还没有修通,城里去丰台大多数只能走京石高速。
这样的交通环境,可是麻烦了当时家住通州的国安白克(那时候还不是冠军,但是已经露出冠军相了)。
在那个开心网盛行的时代,经常会看到白克每天发出这样的动态:“捷达轿车为您服务,通州,大北窑,广渠门,广安门,六里桥,丰台,男的十元一位,女士免费。
”这可能是最早的互联网拼车模式了,领先于滴滴十年。
即便是这样的辛苦,为了一份坚持,白克和他的捷达每天往返北京穿越16条环线,一直坚持下来了。
同样还在坚守的,目前国安队现役球员中,只有杨智和于洋曾经有过在丰体比赛的经历。
在丰体比赛的三年,国安赢过鹿岛鹿角,也遗憾经历了丰体雨夜,输给了长春亚泰。
虽然丰体的国安没有工体的国安人气那么高,但那个时代的比赛,看台上的球迷,看台下的球员都更加纯粹。
毕竟凑热闹的人,没有谁愿意跑到交通不便的四环角上吃土。
不知道今天的比赛究竟结果如何,但是故地重游,经历过丰体时代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感慨:十年的时间,就这么一晃,过去了。
(雅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