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sāi/sè】,甲骨文的字形,上面是表示房屋的宀,下面是两只手的“廾”,中间是两个“工”字。
金文把上面的宀改成了穴,中间又多加了两个“工”。
到篆文时,才在下面添加了“土”,以表示土木工程的意思。
说 文 解 字《說文解字·土部》塞:隔也。
从土从。
段玉裁注:阜部「隔」下云:塞也。
是爲轉注。
俗用爲窒字,而塞之義、塞之形俱廢矣。
······从土、聲。
许慎把“塞”解释为“隔”。
段玉裁说,塞与隔,两者是互为转注。
“塞”在作为名词塞子和动词堵塞时读作[sāi],在作动词时也读作[sè]。
文 献 选 读“《詩經·邶風·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任,是诚实可信。
塞渊,本义是充满内心深处。
这里是比喻心胸开阔,能包容。
“《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秉心塞淵。
”秉心,即秉持自己的诚心。
塞渊,本义是充满内心深处。
这里是指内心充满了善意和真诚。
“《尚書·舜典·序》:濬(睿)哲文明,溫恭允塞。
“这是说舜的为人,充满了睿哲、聪明,温和、恭敬、诚信。
这里的“塞”,是充满、充实的意思。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
······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徯徑。
···季春之月······開通道路,毋有障塞。
”初冬的十月,太阳的能量渐渐难以到达地面,天地之间慢慢地隔绝不通,由于热量被堵塞而进入了冬天。
所以从这个月开始,要加固和完备边境的防守,完善要塞的设施,谨慎地看管关卡和桥梁,堵塞通往边境的各种小路。
等到了来年春天的三月,再开通这些堵塞的道路,不要有任何阻塞不通的障碍物。
“要塞[sài]”,即可以长期坚守的永久工事。
“《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四塞,即九州之外、四方边境上作为屏障的诸侯国。
他们只需在新君登基、更换新的年号时来朝见一次。
“《戰國策·齊策一》:齊南有太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齐国的南面有泰山,东面有琅琊山,西面有济水,北面有渤海。
这是个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家。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土有九山,山有九塞。
······何謂九山?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何謂九塞?太汾、冥(澠)厄、荊阮、方城、肴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地上有九座高山: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山东的泰山,山西阳城的王屋山,山西永济的首阳山,陕西的华山,陕西宝鸡的岐山,山西与河北之间的太行山,山西晋城的羊肠山,陕西宜川的孟门山。
山上有九处险塞:大汾,即山西灵石的汾水关;冥阨,即武胜关西的平靖关;荆阮,即紫荆关;方城,是楚长城上的关隘;殽,即三门峡的函谷关;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在河北邢台;令疵,即唐山迁安的喜峰口;句注,即山西的雁门关,古称勾注山;居庸关,在北京。
成 语 典 故拔本塞源拔起树根、堵塞泉源,比喻背弃根本。
但后来变成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春秋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顿开茅塞茅塞,指被茅草堵塞住了心。
顿开,即忽然开窍,明白了某个道理。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
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晦盲否塞晦,是昏暗不明;盲,是看不见。
否塞,即闭塞不通。
不了解外面世界的消息,不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和治理国家的政策,那一定是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更难改陋习积弊,走不出民族的振兴之路。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两耳塞豆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就能使你看不见眼前的泰山。
两粒豆子塞住了耳朵,就能使你听不到雷霆之声。
要想耳聪目明,就要拨去眼前的树叶,去掉塞住耳朵的豆子。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无以塞责塞责,就是敷衍了事,做事不认真。
即使曾经的功劳再大,也不允许你敷衍塞责;事情失败了,就必须要承担责任。
《文子·九守·符言》: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