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千字文》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又讲了地理、气象物候、人类文明的出现和中国最早时期的政治时代——皇道,帝道和王道。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字文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从“盖此身发,四大五常”一直到“坚持雅操,好爵自縻”,讲的是人,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的工夫。
为什么要说到人呢?在古代天地人称之为三才,人顶天立地,是世间最重要的。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这四句说的是一件事情,就是人的修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我们先从“盖此身发,四大五常”讲起,这是这一段的开篇。
“盖”在这里属于连词,承接上下文的,表示原因或理由。
“盖”的繁体字为“蓋”,是形声字兼会意字。
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艸,盇(hé)声。
盇后隶变为盍。
盖本义指用茅草等编成的覆盖物,引申为能用于遮盖的东西,特指车盖、或专指伞。
又引申为覆盖、遮盖、胜过、压倒,用作动词。
盖又用作副词,相当于“因为”,“概括”等,常用于文言文。
有人说这里出现了一个重字“发”,这个和“周发殷汤”是重复的。
这个字在现代文中是重的,但在古文中却是不同的两个字。
我们先说“身”。
它是个象形字,像人的整个身躯之形,本义是人的躯干。
它的在写法上看上去是突出腹部。
《说文解字》:"身,躳(gōng)也。
像人之身。
" "躳"(躬)谓全身躯,又有引指颈部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后又引申为自己的 生命,一生,一辈子,引申泛指人或动物的整个躯体。
说完“身”,我们接下来再说说这个“发”字的区别。
“周发殷汤”中的“发”在古代是“發”,發是甲骨文和金文里表示物体向上或向前迅速运动的符号。
甲骨文像以"手"拿着一根"镖竿"之类的武器向前迅速地投掷出去。
表示"放出"、"掷出"的意思。
商末周初的金文下面的"手"和"镖竿"已变为"弓"和"矢"(即箭)。
"发"表"放出"的意思没变,只是在甲骨文中,"发"所用以放射的武器是原始的棍棒镖竿,而金文的"发"所用的武器变成"弓"和"矢。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發,射發也。
"而“盖此身发”中的“发”在古代写法是“髪”。
"髪"是形声字。
在金文中"髪"字从首犮声,本义为头发。
秦代篆文字改从髟。
《说文解字》:"发,头上毛也。
从髟、犮声。
"后来从隶书到楷书写作"髪"。
如今也简化作"发"。
“身发”在此处,指代我们的头发和肉身,在古代,这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人常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人的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和每一根头发,都是承受于父母,就是父母给予的。
应当谨慎爱惜,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这种例子很多,例如《三国演义》中,夏侯惇被曹性射中左目。
夏侯惇大拔箭后发现眼睛也被拔了出来,大喊的就是“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然后把眼睛吞了下去。
爱惜身体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
这也引出后面的两句:“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这两句话,是针对我们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属性来说的。
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说到“四大”儒家、道家和佛家说法是不一样的。
这无关乎对错,只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
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
《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佛教所说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四十二章经》:“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乃是指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共四种基本元素。
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
在人体之中,坚硬的骨骼属于地大,流动的血液就是水大,体内的温度就是火大,体内运动的气及呼吸之气,属于风大。
佛教认为,“四大”是造成物质世界物质现象的因缘。
一切物体都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缘在时暂时假合存在,因缘去时便随缘而化。
因此,万物都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
佛家的“四大皆空”说的“四大”也是基于此而来的。
进一步说,佛家的“四大”的更确切地说,是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有四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和温度。
这和经典物理学说的一样,物质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形式。
固态用地来代表,液态用水来代表,气态用风来代表。
至于火则代表物质有温度,无论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温度,或高或低,温度是物质属性的一个参数。
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佛家所说的“四大”,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佛家比较盛行,人们都比较笃信佛教,而中国文化不止是儒家一家,而是经过儒释道三家不断融合而形成文化。
说到“五常”,那么“常”是什么意思呢?“常”是形声字,从巾,尚声。
“巾”为形旁,”尚“为声旁。
同“裳”。
裙子。
”《说文解字》:“下帬(qún,裙的本字)也。
从巾尚声。
裳,常或从衣。
”常最初同裳,指人穿的裙子。
在古代,不只是女子穿裙子,男人也穿裙子,后来才出现了裤子。
“常”另外的解释是固定不变,长久、恒定的意思。
如:《玉篇》:“恒也。
”《正韵》:“久也。
”例如:《易·系辞上》里面的“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后来“常”由不变的引申为普通的,一般的。
如:老生常谈。
“常”还由恒久引申为经常,常常。
例如:《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常”由固定不变引申为规律,准则。
例如:《荀子·天论》“天行有常”。
常又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丈六尺。
常在这里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讲这五个称之为常。
这五个“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
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
我们先从五常中的“仁”开始。
《说文解字》:“仁,亲也。
从人,从二。
”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互亲善的意思。
”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仁”作为儒家思想里基本的而且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成为了古代人文情怀的核心。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义”,繁体写作“義”,这个字出现较早,甲骨文金文都有发现。
上部是“羊”,下部是“我”。
《说文解字》:“义(義),己之威仪也。
从我、羊。
”义的本意即为自己的威仪、礼仪。
又表示合乎正义的。
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切思想或行为最高的乃至唯一的准则,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于义。
中国人自古就有重义、尚义的传统。
连占山为王的强盗都会打着一个义的旗号把开会的地方叫做聚义厅。
正因如此,汉语中的“义”字被赋予了“正派”“公正”“正当”等美好的含义,甚至具有“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
这样崇高的意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礼”,此字初文作“豊”,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说文解字》:“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lǐ,fēng),豊亦聲”。
“礼”本指举行祭神的礼仪、敬神祈福;礼是和祭祀相关的。
后来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例如:“敬礼”“礼貌”等。
还引申指“礼物”,即用来表示敬意的物品。
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后来在重大活动中,“礼”还有表示仪式的意思,如:婚礼,典礼等。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在儒家思想里,“礼”与仁互为表颂,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最早出自甲骨文,本义是聪明,才智,智力强。
引申义有智慧、智谋、计谋、策略、有智慧的人等。
《释名》:“智,知也。
无所不知也。
”这里的“智”不仅仅指的是智慧,是有关人本质和情感的学问。
在儒家思想里,“智”是“良知良能”,孟子的四端里:“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什么意思呢?图片源自网络,侵删“智”的根本就是就是一颗能明辨善恶的心,是良心、是道心、是《大学》中的明德、至善,是《中庸》里的“天命之性”,是表征人之为人的根性的一个范畴,即充当着人的根本属性的角色。
它们是指人天生的一种无善无恶的自然状态,是超越时空的性德。
“智”是其他四常的基础性和本根性的存在。
换句话说,只有有了“智”(“良心”),才能具体呈现为其他诸德。
良心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仁义礼信也。
仁义礼智信都是“先天”的存在。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信”,最早见于金文。
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说文解字》“信,诚也。
从人从言。
会意。
㐰、訫,古文信”。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信”最初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守信用、讲信义也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综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受之于父母的人的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
这两句是整个第二部分的开端,而第二部分是紧紧围绕着五常之德展开的。
如果真正理解了五常之德,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所以说《千字文》用字不多,却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纲要。
#头条首发挑战赛##头条创作挑战赛##评论区晒图挑战赛##文化##文学##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