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这篇《“玛缇岩板家居”来了!喔唷...是个“山寨板”!》推文出来后,7月15日,文中的主角“玛缇岩板家居”通过中间人找到我,希望能给他们来些正面报道,当时我一口回绝了,因为我从5月开通这个号至今,就没有以媒体自居过,自认没有这个能量去摆平这件事。
而且,出身陶瓷行业的我,做不到“吃完原告吃被告”。
不过,玛缇岩板家居能量还是不小的,令人意外的是,在7月18日,邀集了近20家行业媒体在其总部召开了“媒体见面会”,而且发出邀请“愿意与玛缇瓷砖合作”。
具体内容可以看看这个:《山寨品牌?“玛缇岩板家居”回应来了丨视频+音频报道》。
可是,来自玛缇的声明明确指出“我方不会和你方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或许这“啪啪啪”打脸很是生疼。
以我对“玛缇三剑客”的了解,一定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未来”,都不会有任何的合作。
也许,很多媒体和行业人士,都一直在期待“玛缇的声明”,这个玛缇指的是“瓷砖”——19类的商标所属者。
我也一直在期待,因为这有点不像过去的“玛缇”,行动力不应该这么慢,或许,也是基于“玛缇岩板家居”参加了潭州展,不能让对手还在这个时刻增加热度。
一切都源于个人臆测,不需要过多解读,直到“声明”出来,才发现“那个曾经的玛缇”一直都在,行文、口吻都像极了原来的它。
有多少品牌,能在多年过后,还能被人记住它的广告语,就连可口可乐,也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它的广告语是什么,至少我是记不住的;麦当劳天天在身边,我也是记不住它的广告语。
但是,我记得【央视“第一时间”上了玛缇】、【活下来,做玛缇】、【也许是陶瓷行业最后一个好品牌】……说到这,我很汗颜的是,我甚至忘了自己服务过的品牌广告语,比如,我和“玛缇三剑客”一起服务过的某品牌。
原谅我,我真的记不住了!因为10年不到换过五六次的LOGO,广告语也换过不少次,或许愚钝没能记住。
7月25日,《来自玛缇的声明》,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也没有言辞犀利的批驳,感觉文字很软、很温和,透过字里行间,却发现这是一把“软刀子”,直刺对方的心脏。
因为,有些事,直说对方或许不接受,换一种方式,大家都能更好地理解。
我想,这个声明过后,对方似乎难以找到下手的点,此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关于声明的内容,贴在下面,可以仔细研读。
贴完这个“玛缇瓷砖的声明”,文章本该结束。
但我还想唠叨几句。
一个想说说“商标的事”,另一个想聊聊行业的公关逻辑。
先说说商标的事。
玛缇商标的事,在声明中已经说了很多,想了解的再看看上文。
而且这种事,在咱们行业出现的可不少,“马可波罗瓷砖”VS“马可波罗卫浴”、“蒙娜丽莎瓷砖”VS“蒙娜丽莎卫浴”、“东鹏陶瓷/洁具”VS“东鹏卫浴”VS“东鹏特饮”VS“东鹏装饰”、“金牌洁具”VS“金牌橱柜”VS“金牌陶瓷”、“全友卫浴”VS“全友家私”……这样例子可以拉出一长串的名单。
VSVS 从《商标法》来说,这也算是合法的,因为各自拿的是不同品类的商标。
在餐饮行业,还有同行业的同名商标争夺呢!从道义上说,或许可以归为不厚道。
可是,作为先注册的一方也并没有太多遏制对方的手段。
想当初,苹果的“IPAD”商标,不也被国内一家公司抢注了嘛,还从苹果身上拿了“4个亿”呢!说到这,我不得不提下我个人的“黑历史”:曾经注册了不少国外知名品牌的商标。
而且都卖掉了!比如:巴宝莉、格兰菲迪、CK。
因为,只想赚点外国人的钱,我可从来没有注册过国内同名的商标。
但是,在岩板大热的当下,如果还有陶瓷企业“傻呵呵”地不去把“陶瓷”周边产业链的商标都注册,最后只会被人说“活该”。
作为企业,商标是自己品牌的字号,一定要做好保护,要知道小米,注册了“小米”、“红米”、“黑米”等等,也注册了很多行业,但硬生生地漏了个19类,咱们陶瓷的朋友可捡了个“大便宜”。
大凡知名品牌,基本会把能注的商标都注了,这样做的好处毋需多言。
其次,我想说说行业的公关。
就“玛缇事件”,玛缇岩板家居,可谓在“公关”速度上更胜一筹,自然“公关效果”比不上“玛缇瓷砖”。
如今,陶瓷或家居媒体几乎都力挺“玛缇瓷砖”,这种一边倒的态势,让“玛缇岩板家居”应是倍感压力。
后续,略带保留的预测:“玛缇事件”还没完,故事应该还会有!这就涉及到公关的“魅力”! 在行业十几年,成功的“危机公关”或是“正面公关”,见到的少之又少。
如果说有做,几乎都是“砸钱”,比如:客户投诉了,本就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但绝大多数企业都本着息事宁人的愿景,花钱了事。
实际上,遇到这类客户,则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公关”机会!这里讲的公关,可不是“陪吃、陪喝、陪睡”那种,而是公开而且正面的出击。
每一次的“公关”,实际上是企业/品牌成长的一次绝佳机会。
公关,倡导“快、态度诚恳、阐明事理”的诀窍。
如今,在陶瓷行业,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将公关单独设立一个部门,哪怕是只有一名专员!以后不要只是让市场部的来应战“公关”的事,说实话,“公关”的归“公关”,别再丢给“市场部”或“总经办了”。
专业人做专业事,真的很有必要! 如果没有“公关”专员,互联网的“3Q”大战打不起来,凉茶界的“王老吉”和“加多宝”的“红罐之争”也不会有。
从这些事件,不难悟出“公关”的作用。
“玛缇事件”的背后,暴露了行业一直存在的某些弊端。
事件过后,行业能够更进步一些吗?有的会,有的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