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装行业受益于房地产发展的红利期,实现了逐年的稳步增长,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的家装市场规模已达到2.85万亿元,年增速约为18.89%。
但近两年随着新房需求锐减、房地产商相继暴雷等市场因素,传统的家装行业发展遇冷,市场规模出现了近10%的下滑,但整体规模仍达2.6万亿。
一方面是存量市场需求下,传统家装业务模式相对滞后,不再顺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是新兴整装赛道充满机遇,但搅局者众多、内卷加剧,家装企业迫切需要供应链重组优化、数字化改造等来强化竞争优势。
基于这样格局生变的行业背景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装修零售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室协装修零售委”)、靓家居、芝华仕、三维家联合发起“整装新标准 产业新未来”2024整装发展趋势分享会暨中国整装数字化(AI)技术共享平台筹备工作发布会,率先落地数字化整装共享生态。
而这种共享的生态模式,将为整装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作为该平台的技术服务商,三维将如何变革家装数字化进程?共生、共享的概念性赋能单枪匹马跑不出规模型、高质量整装正所谓“革其外,先革内”,家居行业的变革往往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种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概念性观点的输出,另一种则是实质意义上创新突破,例如新的技术、设计又或者是新的渠道等。
以定制为例,穿越了黄金十年发展期,已经从最初的单品思维模式转变为集成式的整家、整装思维模式,并且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开启了大家居的新版图。
而反观家装行业,发展30多年,仍未跑出规模型的千亿级企业,仍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特点。
作为少数几个拥有万亿市场规模的消费细分赛道之一,为什么装企之间的竞争始终无法拉开差距?范居士认为,惯性的思维模式是主导因素之一。
从时间看来看,个别定制企业和装企各自布局数字化的时间差不多,都在2013年左右,但目前看来定制企业的生态联盟跑得要比装企快很多,例如在定制行业中,以头部定制企业为主导的行业生态联盟时就有出现,其中典型的有与3000+装企合作的欧派橱柜,与500+装企建联的索菲亚,以及其发起的索菲亚整装生态联盟。
而装企在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上相对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常常以被整合方的身份出现,亦或是与技术型服务型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解决数字化方面的短板,例如之前三维家对不同细分品类、不同体量的家居企业的一个技术赋能。
这种合作方式本质上更多的是一对一的专项合作,解决的可能是大部分企业共同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但其服务主体是个体的,最终形成以技术型企业为中心的放射性结构网络,其底层逻辑是以个体的发展推动行业整体向前,简单来说仍是企业的个人战,没有形成多元的资源网络,难以打破跨区发展的核心壁垒。
因此真正以“共享、共建、共赢”的思维模式打造共享的标准,如部品模型标准、数据标准、流程标准等,以此实现营销、设计、生产的降本提效,才能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局与竞争。
而这次由中室协装修零售委、靓家居、芝华仕联合发起,三维家承包技术支撑的整装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共享”概念在范居士看来与以往有所不同。
中室协装修零售委代表李骞在发布会上表示,宏观上,筹建技术共享平台的初衷旨在以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以技术重新认识整装,通过共享的模式,助推开放型、成长型、学习型整装行业格局的形成;微观层面上,希望通过链接行业协会、家装公司、建材品牌商、技术服务商多方资源,打通设计、下单、报价、施工、交付等全流程,建立整装行业新标准,提升整体协同效率,让企业真正享受到低价、高质的技术红利,实现降本增效,为优质的家居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消费者带来真正“所见即所得”的装修体验。
中室协装修零售委执行主席、未来商业智库首席专家 李骞老师致辞这其中有一个重点,即开放性的共享生态,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品牌入驻将不卡“学历”,且入驻的企业间也可以建立输送通道,整体网络关系呈现出以数字化技术服务商为中心的经纬网状图,在原先纵向的基础上增加了横向的链接。
因此从概念赋能整装的角度来看,该共享平台的共生理念才是以链接、整合的模式助推整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工业化生产到售后服务“真”整装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确定性赋能众所周知,整装是消费者对美好家的品质向往,也是家居人对家居未来发展模式的畅想,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由于工期长,少则三个月多则四五个月,工序又纷繁复杂,囊括软装、硬装、定制、成品等不同工种、不同品类之间的协同调度等最终导致交付的无限延期、货不对板以及不透明的增项服务等诟病,差点将品牌前期积累的口碑拦腰斩断。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交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从业态来看,传统的装修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量房设计还是施工售后,都过度依赖人工,企业的规模全靠人跑,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为整装交付的不确定性埋下了协同效率的隐患。
据相关从业人员透露,行业目前的一次安装成功率普遍偏低,大多在20%以下,这里面不乏一些跨界入局的定制头部企业,可见该问题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从业务模式来看,整装的核心服务在于“整”,但由于其涉及的供应链条多,商品SKU过长,加之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整装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
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欠缺的行业标准将企业和消费者逼进了同一个死胡同,只不过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隐形的“坑”,而摆在企业面前的是隐形的“成本”。
对此,三维家创始合伙人、整装生态业务负责人许加富表示三维家接下来对将用规则的确定性,应对整装的不确定性。
通过开放的数字化共享生态,三维家将解决整装发展的两大“痛点”:其一,不同细分品类、厂商之间的数字鸿沟。
这其中涉及到部品、供应链整合、协同效率、工业化生产四个维度。
即在三维家技术界定的新标准中,将是以部品为核心,利用技术打通整装交付全流程的数字化,按照真正的成品交付,解决过往整装定制部品欠缺的问题。
协同方面,将通过数字化将原本“非标”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标准化,进行工业化生产,提高供应链效率,加速竣工以及资金款项的回流,为整装行业的规模化和跨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整装全生命周期的确定性赋能。
其二,设计师的能力鸿沟。
在一个整装设计方案中,可能会用到方案、空间、软装、定制、工艺、机电、照明、景观、陈列等9位设计师,而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之间能力存在差异、知识体系也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定制不懂硬装、空间不懂机电等情况,而设计的不协同又会直接影响整体交付。
通过借助三维家AI智能设计系统,仅需一名设计师即可完成从空间、定制到整装的一体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降低反复沟通的不确定性。
而这对于2017年开始研究AI领域的三维家而言,其AI设计能力做到如此顶尖的原因何在?一方面是,生成式AI需要大量的数据演算,而三维家专属家居行业的AI知识图谱,在2.2亿设计方案的大数据驱动下,每天训练学习20万方案,关联高分方案特征,逻辑反推,行为约束,不断自我迭代,形成接近真人行为的设计布置常识。
另一方面是,三维家的AI软件打通了前端设计到后端生产的数据闭环。
基于深度学习和构建知识图谱,三维家软件能为前端提供户型识别、空间搭配、柜体生成、硬装、水电、智能家居布置等AI辅助设计;并且用户可对方案进行二次编辑,报价下单,拆单生产,实现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依托数字化平台链接整装生态的商业模式能否平稳穿越行业发展周期?从发布会透露的消息来看,当前整装数字化共享平台的“草台班子”基本已经成型,装企资源方面,由中室协装修零售委进行链接;整装产品的风格、建模、物流等由芝华仕提供有力支撑;终端定价方面,由靓家居做各方资源的整合以及直接对接消费者,为整装方案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定价标准;数字化技术方面,则由三维家的AI知识图谱,配置企业专属的“整装AI大脑”,助力整装一体化落地。
具体可以体现为,通过三维家3D云设计、成品通、梦想家轻设计三位一体的整家AI解决方案,提升装企的全案设计能力,以及与终端、供应链的连通效率。
简单来说就是当进入这个共享体系之后,可以实现整装方案设计的可调控性,精准性,让终端的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意见一键切换,快速出图。
这能够有效补足了装企的软装设计能力,使成交客单值提升两到三成。
客户满意设计方案后,客户可以直接从设计方案中全屋一键下单,因为搭载了成品通系统,设计方案中的商品模型皆来自真实的产品数据,只要是设计的,就都能生产,让消费者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可以说,三维家通过整家AI技术对家装行业的消费者、产品、服务、销售和营销渠道进行了重新建构,从设计方案到不同细分品类部品的协同再到门店的获客成单;从设计师到门店再到供应商、安装师傅和消费者;这一平台将打通一体化设计、一键式下单、工厂拆单模块化生产、整装全案交付的所有环节,真正实现人、货、场的重构,对于企业顺利穿越当前整装发展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以技术服务商托底平台数字化服务,其并不意味着为平台实现了深度赋能整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主义。
范居士认为,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业界人士、家居品牌加入进来,去号召、去行动,去维护,去平衡。
每个企业既是共享资源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共享资源的创建者。
对于打破规则的搅局现象,三维家创始人兼CEO蔡志森表示:三维家始终围绕“所见即所得”提供技术服务,会且仅做好自己能力边界以内的事,不涉足整装的具体业务。
写在最后:总的来看,整装数字化的革命是一场运营思维逻辑的革命,是一场全面、彻底的革命。
企业需要摒弃原先拼凑式的整装服务,用产品的思维去重组,并从产品形态、报价逻辑、服务模式、供应链支撑、人力配置、管理流程乃至盈利模式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做一次全面的升级。
最终形成用数字化制定标准化、打通供应链、实现工业化、交付高效化。
据了解,当前数字化技术共享平台的工作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平台预计今年12月份开始对外开放,其计划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在全国链接8000家整装公司,每个省份大约分布2-300家。
作为行业的观察者,让我们一起见证在此产业模式下,未来整装行业能否跑出规模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