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虎辞旧岁,卯兔报春来。
此时此刻的你是否正在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春晚的开始呢?在闵行有这样一场“村晚”,没有精美的舞台,却有乡村风光为背景;没有明星献唱,却有“民星”为家园“代言”。
农历腊月廿五,中午12点刚过,闵行区华漕镇赵家村的严家湾生活广场上,当地村民群众就早早地赶来占座,连周边华漕国际社区的外国友人也纷纷前来“轧闹忙”,等待一年一度的乡村春晚。
在《鼓上舞》的锣鼓声中,闵行区“乡村春晚”集中展示系列活动之2023严家湾春晚拉开帷幕。
这台“村晚”,以“大展宏图 奋进未来”为主题,并开辟现场直播通道,通过“闵行文化云”同步活动现场的精彩,让“乡村春晚”年味的覆盖面更广、传播得更远,进一步激活乡村文旅经济,形成乡村发展振兴的新引擎。
年味十足的“新春大联欢”火红的春联写起来,香甜的汤圆吃起来,欢快的鼓点敲起来……总有人说“年味”淡,赵家村的村民们就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把“年味”留在村里。
这样的“村晚”,最早是五年前开始的,只是村民们“自娱自乐”,但随着乡村文化活动的升级,镇里、村里都组建了舞蹈队、合唱队,为大家提供排练场地和指导老师,春晚的节目也越发精彩。
说起“村晚”,赵家村党总支书记马明很有感触,“新春佳节,把舞台搭建到老百姓家门口,村民很喜欢这样的形式,期望能用这种方式让心聚在一起。
”今年,赵家村的这场“村晚”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起点,来自闵行区群众艺术馆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与华漕镇的“民星”们,带来了一台集歌舞、快板、戏曲、魔术、杂技于一体的精彩演出,展现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推介乡村美景好物。
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乡村发展欣欣向荣,也给“村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晚会上,音乐快板《美丽乡村春意浓》由村民们自编自导,以华漕镇赵家村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创建历程为素材,再现了赵家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赵家村在华漕镇范围内曾经是个薄弱村,经过五违四必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才成为了如今的苏州河第一村。
而像严家湾这样的村组,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又处在闵行、青浦、嘉定区域交界的地方,过去更是籍籍无名。
2016年9月,严家湾村组作为全区“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点开始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打造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居住环境越来越美,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大家都感觉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
“把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的乡村振兴故事唱出来、演出来。
欢迎大家来严家湾做客!”赵家村村民赵磊告诉记者,本来他只是来“轧闹忙”,没想到能在村里看到电视里才有的“只此青绿”,“这是把‘春晚大舞台’搬到家门口了。
”“传递乡情乡韵,‘村晚’已不仅是一次节日狂欢,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形式。
”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迎接2023年新春之际,闵行区群众艺术馆组织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已陆续走进美丽乡村、走进商圈,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将优质的文化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开展有温度的惠民活动,将欢乐和文明送到千家万户,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新春氛围,凝聚起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洋居民”也喜欢看村晚11个国际型小区,近3000户外籍家庭,外籍人口近6000人,涉及76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来,闵行区华漕镇已发展成为上海有代表性的国际社区。
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士选择来此工作生活,华漕镇在不断优化城区环境、提升社区品质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以富有深厚底蕴、特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吸引“洋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融入华漕、喜爱上海。
自2017年起,华漕镇已连续举办五届赵家村严家湾“村晚”,每次都特邀“洋居民”们参加,让他们感受地道的中国年氛围。
今年,华漕镇把“洋居民”从参与者变为了过年的主角,来自乌克兰的安娜用中英文演唱《Easy on me》《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也是华漕居民,用歌声给大家拜年。
”安娜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和华漕的缘分,“今天的活动,我第一次参加,像朋友的大聚会一样,十分热闹!来了华漕,我就不想走了!”舞台一旁,漆器贴金制作、榫卯鲁班锁、紫砂艺术作品等华漕非遗摆满展位,年味儿扑面而来。
不仅如此,当地村民还带着“洋朋友”去感受传统美食文化。
汤圆、水饺、馄饨、糕点,新鲜出炉香气腾腾,带着人们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期盼,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从非遗展示到舞蹈、音乐,这台热闹的乡村春晚是“闵行如画”的现实缩影。
在这里,一个个美丽乡村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欢歌。
“村晚”的尾声,一曲四重唱《而立闵行》,唱出了闵行人热爱闵行、礼赞新时代、畅想美好未来的精气神。
记者:毛海萍供稿:华漕镇编辑:毛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