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现代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一种能源——石油,它也被称为“液体黄金”。
世界上不少国家因为石油储备量丰富而一夜暴富,可以说,相对于黄金,它的利用价值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它更加珍贵。
人们秉承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心态,对世界石油的储量进行了预估,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因此我们要合理的调配使用。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看法,与前者完全不同的是,这一看法下石油是永不枯竭的。
持有这一理论的学者指出,石油其实在源源不断地产出,几十年前勘探采集枯竭的油井,将在多年之后重新出油。
石油储备的数量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不夸张地说,还能够让人们使用5亿年。
那么这一理论有依据吗?假如这种说法是真的,世界石油市场是否会迎来大震荡?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到底是什么?石油也可以叫做原油,其主要成分是芳香烃、烷烃和环烷烃,是一种从地底开采出的黑色粘稠液体,当然有时还会呈现别的颜色,如墨绿、黑褐红、金黄、棕黑色等等。
石油的密度一般在0.8到1g/cm3,沸点最高可在500℃以上,不溶于水。
构成石油的主要化学元素有碳、氢、氮等等,其中碳元素占比最大,高达87%。
前文提到的烃类,正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化合形成的。
最早为石油进行命名的是我国宋代的科学家沈括,他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当中这样写到。
石油也可以叫原油“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若松木有时而竭。
”他在发现石油能够取代松木之类的材料制作墨汁以后,首次利用石油炭黑制作成墨水,后世称为“延州石液”。
我国其实对石油早有发现,并且开发和利用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最早。
在《易经》当中出现的“泽中有火”其实就指的是石油蒸汽在湖泊中起火的情形。
这之后,他们将石油用来润滑车轴、点亮照明。
古人使用的蜡烛有可能是“石烛”,它不仅更亮,使用时间也更持久。
到了北宋时期使用的“猛火油”,也是以石油为原料制作而成的。
人们复刻的“猛火油箱”现代社会当中,由石油加工制作而成的产品很多,比如化肥、塑料、杀虫剂等等,还有许多工业生产当中需要用到的溶剂,所以石油也被称作是工业发展的血液。
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作为汽车、飞机等运输设备的动力原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这些东西失去了石油,就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毫无作用和价值。
因此,石油资源的竞争算得上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竞争方式,全球各国都将石油视为战略储备物资,在进口和调配上有着严格的把控。
它的不可再生性注定其价格水涨船高,许多石油国家在发现这一能源商机之后,也迅速飞黄腾达。
汽车行驶离不开石油石油储藏的特点那么为什么石油的储藏量会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呢?在石油不可再生的有机石油论之下,石油储藏的特点又是什么?专家们根据石油形成的周期进行推断,认为石油主要是在沉积盆地当中形成的。
其形成的周期十分漫长,是经过了地质运动的长时间作用。
因为它大多数时间是以“流体”的状态出现,所以不少专家认为它属于流动矿产,它的矿床在地层之下是有所变化的。
随着多处石油资源被发现和利用,专家掌握了石油储备的地质构造特点,目前发现的多数都处于沉积盆地中,地层中具有分层的空隙。
石油大多以“流体”的形式出现陆地石油和海底石油的储藏特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海底石油距离地壳会更近一些,而且海底微生物有利于石油的形成,所以专家认为海底石油的储量是远远超过陆地的。
因此石油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沉积型盆地更多的国家石油能源更丰富。
而处于不同分层的石油,其成分性质也有不同。
前文我们提到了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有很多。
除了碳、氢之外,其余的硫、氧等化合物对石油而言是无用并且有害的,会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去掉。
于是人们根据不同种类元素的多少,对石油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归纳。
比如含蜡量高,硫元素含量很低的原油,其凝固点很高,这一类就属于低硫石蜡基原油。
相对的硫元素含量高的话,其胶质含量也会更高,经过精加工之后可以变成专用的柴油。
海底石油开采设备世界石油储量大家依据上文当中对石油储存特点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的分布还是不平均的。
因此有不少国家当真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生来只能靠贩卖石油吃饭。
世界石油资源会枯竭的理论之所以会出现,首要原因是科学家们发现了石油成因有机论的学说。
第二就是以现在的勘探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可照明石油资源进行了勘探统计,得出了全球石油在现在这种速度的消耗下,会在50年左右完全用尽的结论。
有些国家依靠石油资源发展大家日常在给汽车加油时,会发现加油站一般使用的单位是升,但是“升”毕竟还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单位,如果我们要将它用来统计世界石油的话会得出一个很大的数字。
所以统计石油储量时一般会使用桶或者吨作为单位,一桶约等于158.99升,而一吨则等于七桶。
按照这种计算统计,2018年时发布的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报表中,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位居全球第一。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国家的石油储量能占全球储量的14.35%,每日石油产量为238万桶,近三分之一都出口给了美国。
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很多排在第二位的则是我们熟知的“石油暴发户”沙特阿拉伯,该国目前已证实的石油储量是2626亿桶,每日石油产量高达1000万桶以上。
在不考虑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长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储可供其使用273年。
此外还有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国排名都位于我国之前,从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东地区常常会战火纷飞了。
这是在全球各方势力明里暗里地插手之下造成的结果,大家在得知石油会枯竭的消息之后,对于储备丰富的地区都想分一杯羹。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出口国有关石油成因的争论有关于石油到底从何而来的讨论一直都众说纷纭,主要分为了两大派别,第一类“有机生油论”认为石油是生物经过漫长演化形成的,石油正是由这些生物的尸体变化而来。
这些生物主要是远古时期的浮游生物、动物、植物和细菌等等,它们的尸体被氧化分解,作为沉积物被保存了下来。
尸体通过腐泥化和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Kerogen)。
随着埋藏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干酪根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最初形态的原石油。
石油有机形成示意图不过到这里形成的原石油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开采的,相信大家还记得前文中对于石油“流体矿床”的叙述,这些原石油正是在地底的岩石当中来回运移之后,才大量聚集,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油田”。
在有机石油学说的理论之下,世界石油储备量有限,毕竟它们是那些生物尸体经过上万年演化而得的。
依照现代年均石油使用量,地球石油能源枯竭的状况大约会在50年之后发生。
这一说法也使得石油的价格突飞猛涨,将它的重要性等同于粮食都不夸张。
相对于现在主流接受的有机石油成因,另一种持相反看法的无机石油成因在这几年也获得了一些理论依据。
油气地质状况示意图比如俄罗斯地球物理学家索科洛夫、门捷列夫和法国化学家波塞洛特,都认为石油并不会枯竭,也不是来自于生物的尸体。
最明显的反对观点认为,目前地球上探明的2000多亿吨石油储量,其能量相当于7000亿头恐龙转化为石油,且需要一次性集中灭绝和深度掩埋。
不可能有哪一种地质运动能够实现这样的深度掩埋,毕竟地球不是手中的橡皮泥,可以随意地揉圆捏扁。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教授在2000年时,就提出了石油成因的无机学说。
在他的理论当中认为石油来自于地下100到300千米左右的甲烷。
石油开采工具甲烷作为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其化学式是CH4,是由碳和氢原子杂化而成,是结构最简单的烃,石油的主要成分碳化氢结构当中最简单的恰巧也是甲烷。
因此这一观点倾向于认为石油是与地球一起诞生的,指出在深空探测中发现,土星、木星包括遥远的冥王星,这些无生命星球上都有甲烷存在,这表明碳化氢是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