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半包围结构的字,有无非就是勹、厂、廴、辶、匚、冂、凵、广、门、弋、户、气、疒等。
但这太笼统,不全面。
这里,我们把半包围结构的字,作详细分类如下:1、上下三包围,如:包、也、山、而、巾、门、风、凡等;2、左右三包围,如:医、匹、区、片句、司、彐、习、聿等。
在半包围结构中,还有如:1、左、右,存、在等等,与廴、辶、走字旁等,正好打了个颠倒,且其结构与造型的规律,有共同点;因此别分为一类;2、尸、户与厂、广、弋、戈,正好打了个颠倒,其结构与造型,也具有共同规律,因此,同样别分为一类。
3、但细究,则:厶、夕、亥、歹、丝等字,都属于半包围结构的范畴。
我们把这一类小结构,称之为类包围结构,也别分为一类。
可以看出,包围、半包围结构,在行书结构中,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同时在汉字中的占比很大。
因此,我们把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分门别类来作解读。
二王一系的帖学的经典字法,结构与造型,以种种具有共同规律的技法点,形成韵味独具的字形。
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讲去学,甚至半个字,一笔一画去讲去学,难以使人通会。
知道一个字,一个偏旁部首,一个小组合这样写,但不知道同一类的字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多少种变化的手段,形式,就处处是障碍和困惑。
而掌握了规律,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融会贯通。
半包围结构,听起来很简单,在学习和临摹,创作中,往往被忽视。
但实质上,如厶、夕、亥、歹、丝这些半包围(类包围)结构的小部件怎么写才好,和字形的成败直接相关。
本文的课题,对字中有类包围结构者,以二王以及赵孟頫等人的经典字例,作分析解读和理法概括。
一、尽量缩小王羲之王羲之赵孟頫王铎赵孟頫王羲之王羲之王羲之赵孟頫赵孟頫赵孟頫赵孟頫王羲之赵孟頫王铎赵孟頫提示:上述这些字,都是司空见惯的常用字。
但我们往往一下笔就写错了。
即使临帖临的不少,照样会写错。
当然,我们也把这些类包围结构或小部件写小了,但问题是,没有突出、甚至夸张的表现出来它们在整个字中的强弱对比,而是下意识的把它们和其它笔画写的均等化。
二王一系的经典行书造型,凡字中的类包围结构或小部件,不管其在字的什么位置,其体量的尽量“小”,是原则性的,规律性的。
二王经典行书造型,强调收放关系,强调强弱对比。
这与楷书、印刷体、日常写字,强调笔画的均匀分布,差别悬殊。
而我们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正是楷书、印刷体、所谓的规范字。
没错,和二王的经典行书造型相比,我们写出来的结果,就差那么几毫米。
但正因为这几毫米,就和二王行书满满的“晋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二、宁窄勿宽王羲之赵孟頫王羲之王羲之李世民王羲之苏轼王献之王献之赵孟頫王羲之赵孟頫苏轼苏轼王羲之王羲之王羲之提示窄也是“小”的一种变化形式。
目的是为了弱化这些部件,使其在观感上不显得突出。
三、不要封闭王羲之王献之王献之王羲之王羲之王献之王献之赵孟頫王羲之王羲之提示:半封闭结构如果被封闭起来,就形成一个四面不通的视觉中心,这个视觉中心会导引着人的眼光去关注这一部分。
而它们并不是这个字要让人欣赏的主要部分。
它们不是字的主体,就不能强化表现。
同时,不封闭,字的气息就会畅通。
总结:凡字中有厶、夕、亥、歹、丝等结构,“尽量缩小、宁窄勿宽、不要封闭”,是写好这类字的字形的关键,也是需要掌握的主要变化手段。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黑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比照二王一系的经典行书造型,董其昌这句话,可谓警世恒言。
我们的字,为什么不新奇,不耐看,无韵无趣,就是把字的笔画和部件,以及一些小结构下意识的予以平匀布置,而没有强调、突出、夸张的去表现。
和二王的差距,虽然就那么几毫米,但已不是“魏晋”之法,而是未入门的“未进”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