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同老百姓每家每户都有“纸筋缸”“纸筋笸箩”。
纸筋缸多用来储存山药粉、白面之类的细货(小米莜面不用它,专有米缸面瓮)。
“针线笸罗”则用来放置针头线脑或旱烟丝。
做纸筋缸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力气活。
打浆、上模、裱糊,这一套程序非常繁琐。
第一道工序是把旧书报、旧麻纸和去皮剁成小截的狼毒花一起浸泡在瓮里,使其发酵,然后用棒槌捣成糊状纸浆。
第二道工序,滤净杂质。
为增强韧性和硬度,还要掺入适量的矸石面搅拌均匀。
第三道工序,找个现成的小缸做模具。
把纸浆用手均匀地糊在模具上、约半寸厚,用力反复拍打,使之致密结实。
放置几天,等到纸缸尚未干透收缩时把模具取出来。
待干透后,在其边沿用麻绳缝上柳木薄条制成的圈儿,纸缸便初具形状了。
由于旧书报上有油墨,纸缸的颜色较暗,讲究的人家还要进一步装饰。
用白麻纸裱出来,再在上面手绘图案或贴上剪纸,以增加美感。
穷人家则用平时积攒的烟盒、年画、墙围纸、腊花纸(一种印有图案的纸)里外装裹。
以往,大同人的生活是苦寒一些,但他们精神上的追求一点都不落伍。
尤其爽利的女人们,为装点生活,便在纸筋缸上大做文章。
用太阳、战斗、黄金叶、丰收……这些红红绿绿的烟标把纸缸打扮得像个新媳妇一样喜庆,娇媚。
“纸筋笸箩”制作程序与“纸筋缸”完全相同。
是谁发明了这项民间工艺,恐怕无从考据了。
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为何能如此盛行?我想绝对与贫穷有关。
人们没钱买瓷坛瓷罐只好用它来作代用品。
曾经陪伴了大同农人近一个世纪的纸筋用品,已经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许在民俗博物馆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它记下了清贫岁月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也把朴素的生活印记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作者 韩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