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配宗■执行者 赖小玲 通讯员 连周玲 文??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四大船型之一,也是对于福建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
作为中国“四大古船型”之一,福船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对我国造船史和海洋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赫然在列。
源于明代黄氏 发于渔业重镇的技艺位于湄洲湾南隅的峰尾镇,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是海上船只进出肖厝港的主要海域航道和咽喉地带。
历史上,这里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陆岛港口,也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根据《黄氏族谱》记载,“黄都公”造船手艺高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受聘为郑成功东征台湾建造战船。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受清廷任用为“通宪厦厂军工匠首领”分辖监造圭峰、沙格二澳战船。
黄氏造船世代,分布区域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后龙镇和南埔镇沙格村、肖厝村,惠安县辋川镇、净峰镇、崇武镇,福州市、长乐区和莆田市湄洲湾、厦门市以及浙江省温州市等沿海一带。
关于黄氏对于福船船艺的传播与改进方面作出的贡献,在《圭峰黄氏族谱》中也有明确的记载:明代(公元1405年),闻名中外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所用的六十二条大船,由长乐塘屿人“黄参”任船队“忠武尉”,力荐黄氏造船世家参加大规模的造船工程,统管船艺设计、工程规划、材料统筹、监匠训导,福建成为重要补给站。
顺治十三年“黄都公”为首的黄氏造船工匠又为郑成功东征台湾,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建造战船,功劳显著,船艺载誉班门,驰名海内外。
随后,黄氏后裔黄兴金更是在浙江温州等地开办“顺兴”船业,驰名闽浙。
据了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朝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世代相传。
1958年组建的晋江深沪造船厂更是在吸收泉州峰尾黄氏等造船工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造就了黄宗财等国家级水密隔舱福船代表性传承人。
水密隔舱福船 船模制作步骤步骤一:船型设计首先根据需要确定龙骨的长度和头禁、关营、大堵及尾营四堵隔舱板在龙骨上的位置,还有首尾两段龙骨上翘的角度;然后根据龙骨的长度确定船宽与船深;再根据经验结合船种、用途、作业条件等确定关营下宽和其他隔舱板的上下宽度及分布位置;接下来根据关营上宽确定主桅的长度和大蓬的宽与高;最后根据船型确定舵杆的长度和舵叶的形状、大小。
步骤二:选料造船的主要木料一般为樟木与杉木,樟木比较耐钉(钉子钉入后木料不易开裂),杉木则比较轻。
海水接触的船壳部分,如水底板、船壳板、船甲板、隔舱板等多采用杉木;船体的结构部分,如龙骨、梁座、梁头等多采用樟木;船舵与木碇则选用材质坚硬的柚木(铁力木)等;桅杆,选用树龄在几十年的天然福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