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和魂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因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笔柄林毛笔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绵阳罗家制笔的历史源于200多年前由罗登科制作的手工毛笔最初叫“罗笔客”传到第四代罗炳林手上罗家制笔有了质的发展从“罗笔客”更名为“炳林笔庄”从单纯的养家糊口的手艺转变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炳林毛笔都是纯手工制作一支笔从齐毛到成型共有七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匠人付出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炳林毛笔所用材料分为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品种涵盖“纯羊毫”“纯狼毫”“纯石獾”“ 纯紫毫”“兼毫”“长峰”“中峰”“短峰”等六十余个柄林毛笔制作精良成品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深受书画爱好者和书画家朋友的喜爱非遗也时刻在为扶贫贡献力量“炳林笔庄”对多名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并与合格学员签订灵活的就业协议带动更多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宋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四川乐山宋笔是在继承宋代抓笔技术的基础上对制作和配料加以发展的成果相传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游览嘉州凌云山当时新建一亭寺僧拿出当地制作的一支大抓笔请苏东坡题亭名后人就把这种嘉州产的毛笔称为“宋笔”宋笔的制作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有兼、齐、顿、掌等10道大程序以及其他几十道小工序宋笔既保留了宋代抓笔的特长又增加了新的特色按柔、健、强毫的用量宋笔分为软中硬三类三类笔种的主要用毫分别是软性宋笔——柔毫为主中性宋笔——健毫为主硬性宋笔——强毫为主成品宋笔笔锋尖齐、腰力强、弹性好书画时刚劲有力不散不乱,蓄黑适度无论中锋行笔,侧锋取势点、擦、皱、染无一不佳纸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绢寿八百、纸寿千年”纸张传递着文明的深度承载着中华历史的厚度被誉为“蜀纸之乡”的夹江县记录着手工造纸的辉煌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竹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纸张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早在唐宋年间夹江竹纸就因其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与安徽宣纸齐名“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夹江竹纸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夹江竹纸以手工舀纸术制作遵循古法,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随着技术的更迭先进的现代造纸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夹江竹纸的绵韧细腻始终吸引着广大书画家手工制作的夹江竹纸仍有其难以取代的魅力黄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州黄麻纸是利用竹子、苎麻等混合生产的一种纤维纸是我国古代的第一种染色加工纸达川区平滩乡竹林茂密极有利于黄麻纸的生产唐朝繁荣时期,当地手工造纸作坊分布广泛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在造纸“黄麻纸制作技艺”经过两千多年传承多代人不断地改进制作工艺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与一般土法造纸相比黄麻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料中加入了黄麻等材料主要流程有砍料、办料、下料舀纸、压纸、起纸、晒纸等黄麻纸纸质粗厚,耐久防蛀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传承洪雅雅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雅纸又称龙须雅纸产于四川洪雅县以龙须草为主要原料使用传统古法研制的书画创作专用纸洪雅手工造纸技术历史久远明嘉靖《洪雅县志》就有“竹纸”“绵纸”的记载据考证,宋代的眉州《七史》、《东坡全集》苏辙的《栾城集》等就是用雅纸印刷的雅纸配方精良,工艺讲究,自然风干故吸墨性颇佳,书画酣畅淋漓纸面细腻平坦,能承重笔渲染变形小,保存年代长适用于书画、文献档案、水印装裱等在全国书画界占据重要地位被众多的书画家列为佳纸在书画界有着“东宣西雅”的说法雅纸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承载着眉山人民的故土乡情在眉山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构树皮造纸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构树,一种生长于温带、热带的阔叶落叶乔木它的树叶具艺术感弯弯的镂空形状像极了传统艺术家们手下的剪纸使用构树皮造纸工艺造出的纸叙永县当地人称之为“荆纸”取其经久耐磨之意荆纸颜色白而亮,纸质经久耐磨成品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来制做油纸伞、灯芯、扎灯笼扎龙灯和民间祭祀等荆纸手工制作流程繁琐复杂采料到舀纸,时间跨度大造纸人从每年的农历十月间开始造纸一直要忙到次年的三月期间工艺流程约72道一句当地的俗语“有女不嫁纸匠家”道出了手艺人造纸过程的艰辛荆纸纸白而耐用用途广泛,涉及千家万户具有较高的社会的实用价值砚蒲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温润如田黄,细嫩胜端溪抚之如婴肤,叩之似罄研墨细腻,书写流利,不损笔毫夏不干涸,冬不凝冻谓之蒲砚”蒲砚,也称蒲石砚产于四川省蒲江县盐井沟据传宋代理学家魏了翁携带蒲砚进京应试因蒲砚“临寒不冰”的特性使其书写流畅、墨迹清晰蒲砚自此盛名于天下蒲砚是由蒲石雕琢而成蒲石结构紧密,密度高比重大,固水,石质细腻非常适合雕刻在蒲砚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线雕、浅浮雕、深浮雕、漏雕等工艺成品煞是好看如今蒲砚雕琢技艺更加精湛题材更加丰富用例如东坡醉酒等典型的四川文化典故与历史名人为题材每方砚台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蒲砚,既是实用器具也是可供欣赏收藏的艺术品蒲江的人物、典故、景致也都在这一方方砚台上鲜活了起来苴却砚雕刻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苴却砚,产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石材源自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苴却砚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于砚界被誉为“中国彩砚”苴却砚集中国名砚之优点于一身石质致密细腻,紫黑沉凝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莹洁滋润,石晶绚丽丰富水藻纹石眼石金线石苴却砚石硬度适中结构细密、深雕浅刻皆宜故一般雕刻多有深雕、镂空、浅雕、薄意、减地等技法讲求线条流畅,做工精细,图案生动不少疪美共存、个性显明的石料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雕琢下往往可能会被做成精品、绝品传承离不开载体石材有限,手艺无限回归是传承,创新也是传承如今苴却砚早已蜕变为工艺和艺术收藏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不仅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他们精神上的良伴尽管现代文明创造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精美的书具传统的文房四宝仍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并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愈加显示出令人神往的魅力